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后又成為正式大總統。當時,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備,于是發布《國幣條例》,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發行量超過 7.5 億枚。
歷史
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銀量90%進行鑄造 。
清朝滅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政府鑒于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并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于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材質是銀占90%,銅占10%,以后就改為了銀占89%,銅占1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秶鴰艞l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2]
當時錢幣的換算關系和現在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從《國幣條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后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鑄造發行袁大頭銀元。由于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國的范圍內流通。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鑄造量
由于袁大頭銀元鑄造的時間長,參與鑄造的造幣廠多,因此,現在存世的袁大頭銀元的版別是非常多的,下面詳細介紹一下:首先說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元的版別就和其他年份都不一樣,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元的正面圖案是袁世凱的側面頭像,上面的文字是:中華民國三年,在‘年’字的后面沒有‘造’,其他年份的袁大頭銀元的‘年’字后面都加上了一個字“造”。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就達379819210元。還有資料介紹,僅壹元“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民國三年的“袁大頭”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但是現在存世量卻非常少,好多在解放時期都被收回,重新融化。最晚的是“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上面雖然寫著“中華民國三年”,但并不是民國政府鑄造的,而是1951年期間由中國共產黨鑄造,鑄造局為沈陽造幣廠。因為當時新中國剛建國,我國云南、西藏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居聚的地區在貨幣流通方面只認可信譽高的“袁大頭”銀元,為了穩定邊疆地區政治與經濟,特別發行了該版銀元,以“O”版和“三角圓”為暗記。后來該版幣逐漸被中國人民銀行收兌,民間所剩不多,是收藏的珍貴品種。
袁大頭銀元錢幣樣式
“袁大頭”銀幣的正面圖案,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民國3年版的上方為“中華民國三年”,民國8、9、10年版的為“中華民國*年造”;背面圖案均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央為“壹圓”、“中圓”(伍角)、“貳角”、“壹角”字樣,后幾種上方分別有“每二枚當一圓”、“每伍枚當一圓”和“每十枚當一圓”的字樣;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袁大頭[1] 的官版的成色為96%;[4] 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在該系列幣中,民國3年、9年、10年等一元幣較為常見,民國八年的則較少些。但是,在民國三年的“袁大頭”中,袁世凱“簽字版”則出類拔萃地被收藏愛好者所鐘愛。一類是民國三年天津造幣廠試鑄的意大利制版人的英文簽字版;另一類是袁世凱的左側面像后頸部位的簽字版(大寫英文L·GIORGI)。以上兩類(5種)均為樣品幣,未曾正式流通使用,所以存世不多。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北洋軍閥政府正式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軍閥紛紛私鑄袁大頭。導致存世的袁大頭質量良莠不齊。而袁大頭金幣。多作為紀念幣。鑄造量甚少。存世量極罕。
歷史意義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光緒年間,由于各省鑄造銀元,卻和當初鑄造紋銀一樣,不僅重量和成色不能統一,數量上也難以控制。辛亥革命爆發,各省因急于用款,不僅加工趕鑄銀元,還濫鑄銅圓,濫發鈔票和軍用票,幣制更加混亂。
民國建立后,中央財政幾乎有出無入,財政危機十分嚴重。從短期來說,發行紙幣亦不失為斂財妙法,只是紙幣是銀元的代表者,是兌換券,若沒有銀元的充分準備和廣泛流通,紙幣信用亦難確立。此時此刻,幣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緩———“袁大頭”銀元正是基于此而誕生的,也是銀元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多年鑄造,加上其信譽很高,“袁大頭”數量增多,流通漸廣,雖僻處邊陬,也有其蹤跡。“袁大頭”銀元的通行促進了銀元的統一,也為“廢兩改元”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