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紀念幣實行已經數年了,其詬病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說網約紀念幣有“內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有沒有“內鬼”!古人云:亂世之道,必有妖孽。妖孽在和平時期是沒有的,但是糊涂事確實有!
糊涂事之一:網約時間安排在凌晨0點開始。
為什么不改其他時段呢?難道是為了方便西半球收藏者?難道是因為系統默認的開始時間為零時,而且這個時間是無法更改的?還是發行時間必須趕在零點開始,才符合黃道吉日?實在想不出為什么要在零點開始!
糊涂事之二:有多少人大半夜起來好不容易預約成功了,但卻不去銀行領???
其實,大家都知道,有人通過借用身份證,大搞超數量預訂。對此各大銀行并沒有拿出有效措施,甚至個別地方對此不管不問,任其發展,不知道意欲何為?解決辦法很簡單:只要管理層改一下預訂系統的程序,限制每個IP地址預訂次數就解決了;還可以將那些預定了卻不領取的身份證列入黑名單,不得參與二次預訂。這個不難做到,但是網約實行數年了,還是沒有改變。只要有全心全意為群眾著想的決心,就不可能沒有辦法解決。到底是不作為,還是另有玄機?不應該留下一筆糊涂帳。
糊涂事之三:領取的紀念幣在五大銀行不能存兌,理由是不能鑒別真偽。
現在流通的一元硬幣也有贗品,但是為什么銀行就可以鑒別真偽呢?有人說,因為紀念幣種類多,所以辨偽難度很大。這種說法就更加令人不解了。從1984年到現在三十多年里紀念幣一共有一百零幾枚,而這個時期的人民幣也經歷了三、四、五版的混合流通,其中所遇到的不同版別、不同面額的人民幣種類也有幾十種了吧;況且有可能到銀行去存儲的紀念幣僅限于近年來發行的數種,這恐怕還沒有現在常見的人民幣種類多吧?所以說,以紀念幣種類繁多并不是鑒別難度大的真實理由,這里面很可能另有隱情。
糊涂事之四:銀行鑒別紀念幣真偽有難度,有困難,那么造幣廠為何要增加紀念幣的防偽水平呢?
只能理解為這是給收藏者鑒別用的。既然收藏者可以鑒別真偽,為什么銀行員工不能鑒別真偽呢?有人說,紀念幣材質軟,不適合流通。不適合流通是一回事,能不能流通則是另外一回事,這是一個重要的邏輯關系,不能本末倒置。紀念幣應該進入流通領域,可以告訴群眾要精心保護紀念幣,如果不認真保存,磨損到一定程度就作廢了。這樣一來就可以提升人民群眾愛護人民幣的良好習慣。所以說,紀念幣的特殊性在于人們怎么愛護它,而不是成為“水中月,鏡中花”,更不能成為不能流通的紀念章。
綜上,希望管理層能夠認清紀念幣的現狀,重視紀念幣的未來,否則長此以往,將會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