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郵市的進一步萎靡,金銀紀念幣市場也逐漸惡化,今年發行的幾款幣已經跌破或接近初始價,我們都知道一般銀行售價都是要高于初始價的,如建軍90周年150克銀幣,初始價為3050元,現價只有2700元;孔子金銀套幣初始價4100元,現價僅3050元,單銀初始價500元,現價僅370元,150克銀初始價3060元,現價僅2200元;黃梅戲金銀套初始價2130元,現價2200元,銀套初始價560元,現價500元。
按理說我國的金銀紀念幣發行量十分稀少,尤其是近幾年發行量一直處于低位運行,金幣一般發行量在1-3萬,銀幣一般2-6萬,某些量少的大規格品種發行量還不足1萬,只有3000-8000枚,就是從全球來看都屬于較少發行量。我國人口眾多,為何發行量如此之少的金銀紀念幣價格卻節節敗退呢?
首先,我國集幣人口很少,雖然人口眾多,但真正有集幣愛好的人很少,尤其是集金銀紀念幣的人恐怕連2萬也沒有。
其次,那就是價格太高,這也是金銀紀念幣無法普及的原因。原本金銀都屬于貴金屬,本身物料價格就不低,再加上我國金銀紀念幣升水較多,高于世界上很多國家,使得初始價就已經很高,如建軍紀念幣150克銀,物料成本大約3.7元每克,算上加工費大約4元,150克僅600元,而初始價為3050元,高了好幾倍。金幣稍好些,如黃梅戲3克金物料成本大約850元,初始價高達1570元,也幾乎高了一倍。再加上我國人民的收入還是很低的,大部分人一月僅3000多元的收入,你讓人家怎么能接受金銀紀念幣。
第三,題材不具有吸引力。郵票的選題現在多種多樣,但金銀紀念幣還是老樣子,幾乎沒啥變化。吸引大家的名畫,名著現在鮮有發行,現在的題材幾乎就是每年那幾件大事,和郵票幾乎是重復的。
第四,發行量和集幣人口相比還是太多。一個3萬的銀幣都能破發,可想而知才有多少需求量。
郵票打折的癥結在于發行量太大,金銀紀念幣則更加復雜。想解決首先需要降低初始價格,國家不能把漲價空間都沾滿,這就像發行量50萬的四方連小型張,原本是個不錯的品種,可惜468的發售價早都透支了升值空間。一個價格不變甚至還會降價的東西誰會購買。其次擴大題材范圍,讓更多喜聞樂見的題材進入金銀紀念幣。設計上突出現代工藝技術,從外形吸引收藏者。同時還必須開通回收通道,讓集幣者能夠真正從中得到實惠。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金銀紀念幣市場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