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零時開始,雞年紀念幣二次網約,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紀念幣為什么會將發行量增加到數億枚之多呢?
有人說,為了推行流通。如果是為了流通,央行一定會在各大銀行窗口接受紀念幣的存儲兌換,但是事實上銀行窗口并沒有這樣的準備,這就說明增加發行量并不主要是為了增加流通。
有人說,為了推行硬幣化打基礎。如果是這樣,五億枚恐怕太少了,根本達不到大部分流通領域。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讓紀念幣發行量增加的呢?這就得從巡視組說起。我們都看到了巡視組曾經對于新郵買不到的問題,給郵政提出了整改建議,作為郵幣不分家的紀念幣管理層不能不引起重視。紀念幣此前購買難的矛盾并不比郵政小,所以解決紀念幣購買難的問題成為了當務之急。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即便增加發行量也怕不能解決,所以才會有網絡預約。要知道網絡預約是要動用全國數百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和設計軟件的,其成本和勞動資源消耗是不小的,足見問題的重大性。
說到這里,就明白了,所謂推行流通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滿足群眾收藏需求才是根本原因。不過還不能算是完全主動的服務收藏者,而是多少帶有一絲行政指令的被動。我們都知道,網約也已經多次了,由于搶約軟件的出現導致了收藏者天不亮就得起來預約,否則上億枚的紀念幣天沒亮就預約沒了。為什么不想辦法阻止搶約軟件呢?為什么不限制那些約而不兌的虛擬客戶二次預約呢?看來,想要完全做好一件有利于群眾的事情真地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