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郵票的發行,是近代郵政改革的里程碑,也是“均一郵資制”以郵票面值形式的首次表現。所謂“均一郵資制”,是指各地之間互寄函件不分寄遞路程遠近均按同一資費標準的一種郵資納費制度。1840年以前,辦理郵政的國家一般實行“遞進郵資制”,即按照郵件寄遞的距離收取資費。1839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并于1840年月1月10日在英國實行“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規定,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均一郵資制”問世,且沿用至今。
多少年來,在集郵書刊上或集郵者的認識中,大都認為“均一郵資制”是被譽為“近代郵政之父”羅蘭.希爾第一個提出來的,其實并非如此。在1992年出刊的《百花郵刊》上,劉信生發表了一篇文章《第一個提出“均一郵資法”的并非羅蘭.希爾》,文章通過論證,指出最早提出實行均一郵資制觀點的人應當是與羅蘭.希爾同時代的英國著名數學家巴貝奇 。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英國數學家和發明家、現代自動計算機的創始人,科學管理的先驅者。巴貝奇1791年12月27日出生于英格蘭得文郡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銀行家,豐厚的家產使他一生能專心從事數學研究。幼年的巴貝奇體弱多病,沒有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而是由家庭教師對他進行輔導,直到14歲才進入中學學習。因為聰明好學,19歲的巴貝奇被保送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和化學。在這里,巴貝奇顯示出了過人的數學天賦,他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甚至超過了老師。那時的劍橋大學,以數學教學為中心,推崇牛頓的科學理論,而排斥其他新的學術思想。學校為此專門設立了數學競賽榮譽學位獎。巴貝奇沒有循規蹈矩地去追逐這一官方榮譽,而是參與創建了致力于數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的“分析學會”。該學會后來對數學在英國的復興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巴貝奇的學術地位和名望也與日俱增。1814年和1817年,巴貝奇先后在三一學院取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從1815年起,他開始在倫敦進行科學活動,并在天文學、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作出巨大成績。巴貝奇在24歲時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參與創建了英國天文學會和統計學會,并且是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獲得者。他還是巴黎倫理科學院、愛爾蘭皇家學會和美國科學學院的成員。
巴貝奇應用運籌學理論對郵政業務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發現運送郵件無論路途遠近都是一樣的打包、裝車、運輸,不同到達地的郵件只有路途遠近的區別,費用基本一樣。他科學論證了郵件的收集、蓋戳、分揀、投遞所花的勞動量和費用要比這件郵件的運送費用要大得多。由此,巴貝奇提出了簡化郵政業務的建議:不論郵件寄遞遠近,郵資一律相同,并由寄件人付費。羅蘭.希爾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為了宣傳他的郵政改革主張,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郵局改革- -其重要性與現實性》。正是由于巴貝奇的這一科學論證,才使羅蘭.希爾在幾年后提出了“1便士均一郵資制度”,并將這一建議納入了他向當局的報告之中。1839年8月,議會終于通過了著名的"1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采納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5月6日,黑便士郵票發行并正式實施。均一郵資制的實行和第一枚郵票的問世在世界郵政史上樹起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英國在1990年曾發行一套《科學家與發現》郵票,其中一枚即查爾斯.巴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