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多歲高齡,每天書寫近千字;幾十年集郵歷程,堪稱中國“郵界元老”,他就是我國著名集郵家和郵學家――郭潤康。
外界常尊稱郭潤康為“郭老”,不僅是因為他是著名的集郵家,更是因為郭老有非常豐富的郵識。郭老曾經說過,“惠我以郵票,不如惠我以郵識”,這也可以說是郭老的座右銘。郭老現在身邊珍藏已經不多,為了更好的傳承,郭老經常無償地贈送自己的收藏。1966年,他就把長期收集的兩大本孫中山郵票,捐贈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他告訴記者:“我更中意留下郵德和郵識。”九十三歲仍然思路清晰,在接受采訪中,郭老向記者娓娓道出自己傳奇的集郵經歷。
集郵七年后才知道集郵內涵
“當初收集郵票只是因為郵票比較好看,我不知這就是集郵。”郭老向記者坦言,少年時,他在五洲大藥房當“練習生”,偶然的機會愛上了收集郵票。郭老介紹,當時在藥房的來往信件上,看到花花綠綠的郵票,立刻愛上了。
郭老笑道,進店后的第一個春節前,經理安排郭老打掃衛生迎接春節,“我是被安排打掃貯藏室。”在灰塵飛揚的打掃過程中,郭老偶然發現了一個大如方桌的木箱,打開后,郭老發覺原來是滿滿一箱的信件和賬冊。一起工作的師兄說,這是藥房開業最初十年的賬冊。當時已經有收集郵票興趣的郭老,翻看了一些信件,發現有不少的大型紀念郵票,“里面還有帆船郵票,我很興奮。”郭老說,一下收集到眾多獨特的郵票,郭老感到很激動。
1931年到1937年,郭老已經收集郵票七個年頭,“我整理了多本郵冊,按地區粘貼。”不過,一次偶然機會,才真正讓郭老開始了集郵之路。“我第一次遇上集郵者,他叫林良斐。”郭老向記者回憶,他告訴我很多郵識,我才知道“集郵”7年,我完全是閉門造車,自己集郵才剛剛上路。
為郵票找歸宿推崇郵識和郵德
郭老現在身邊幾乎已經沒有集郵收藏的人了,郭老說“我常常琢磨,我應該為收藏的郵票找到一個新的歸宿。”郭老的子女,都不喜歡集郵,他就把收集的郵票轉送給需要的人。“為郵集找歸宿,我很心安,有些人覺得無法理解。”郭老注重安排好郵集歸宿,這樣比較主動,也可以隨心。
“我曾經和成都一位集郵愛好者交流過,”說到和郵友交流,郭老很高興,“他姓王,比較喜歡體育專題郵票。”郭老回憶,交流過程中,郭老得知,王先生是想收集一套“體育專題郵集”。經過多次的書信往來,郭老共收集了53個實寄封,為王先生的集郵專題錦上添花。
快樂集郵更注重文化
“幫助別人的過程很快樂。”郭老表示,前段時間,一位南方的集郵愛好者發來書信,詢問郵戳的小問題,郭老耐心解答,“原來每天集郵愛好者來信,我都回復。現在大概每個月,我只能回復7到8封了。”雖然年事已高,但是郭老回信都是親筆一字一句寫出來。
原來有報道評論郭老的集郵文章,“通俗,立意新,特點鮮明,分析透徹”。不過,據郭老介紹,現在寫論文少了,“我開始寫日記。”每次有新郵票發行,郭老總會寫一篇日記,“我依然重視集郵文化,做到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前段時間的清明郵票,我也寫了一篇相關的日記。”
在郭老現居的貴陽,集郵協會常常舉辦一些交流活動,郭老透露,“只要身體沒問題,我都要參加。”交流對于各種收藏都是十分重要的,對于“集郵文化”也是如此。郵票市場最近幾年一直比較低迷,作為中國著名的集郵家和郵識家,郭老認為,這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現在的郵識不規范。”近年,集郵市場比較“金錢化”,不在注重原來的文化色彩。
郭老對于“集郵文化”和“快樂集郵”十分看重,作為前輩集郵者,他向廣大集郵愛好者提出,“集郵是需要花錢的,但是郵票傳遞的文化是無價的。”郭老笑著說,“我認為集郵可以長壽,因為郵票充實生活,怡情怡志,品味背后的文化更是美妙。” 見習記者李明宇
中國首套地方素材主題印花稅票發行
中國第一套以地方素材為主題成套發行國版印花稅票“中國徽州古村落印花稅票”,日前首次在安徽公開亮相。這套印制精美的印花稅票,通過對徽州古建筑全景式的文化掃描,讓人們在方寸之間,直觀地了解“徽州文化”這一中華文明的奇葩。
這套印花稅票全套九枚,票面圖案分別為徽州“古村落(古村風和)”“古祠堂(祠堂追遠)”“古書院(書院師儒)”“古牌坊(牌坊仰賢)”“古街市(老街問市)”“古戲臺(戲臺聽曲)”“古橋梁(廊橋漁歌)”“古水口(水口牧歸)”“古民居(鄉居耕閑)”等九個類型建筑的文化遺存。
徽州是中國最早使用印花稅票的地區之一。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領受具有法律效力和憑證行為所征收的稅種。印花稅票是粘貼在應稅憑證上、印有固定金額面值的一種完稅票證,具有使用面廣、觀賞性強、收藏價值高等特點,被認為和郵票是“姊妹花”。
此外,記者從中國宣紙集團公司了解到,全球首套宣紙郵票《中國古代書法――行書》,日前已在北京開機印刷,使用的郵票宣紙是由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研發的。據介紹,這種郵票宣紙不僅達到現代化大生產印刷的技術要求,而且用專用宣紙印制出來的郵票,表面簾紋印清晰,充分保持了宣紙特征。
另據了解,《中國古代書法――行書》郵票內容分別選取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將于5月中旬正式發行,并將作為安徽省展品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