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說的自動化郵票,港人稱為電子郵票。“自動化郵票”未必是標準化的稱謂,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同一地方不同時候也有不同叫法。如新加坡,華人稱其為電子郵票,郵政部門起初稱它為FRAMA,其實這是當時他們所使用的自動售票機的牌子,后來改稱為FRAMA Labels,有時也稱為Postage Labels。在中國一本集郵大辭典里又說它也稱為“ATM”郵票。大家知道,普遍稱銀行自動取款機為ATM。在新加坡,也曾由郵政公司與華僑銀行合作,在ATM上出售一種特制的ATM郵票,是一種小版張,含有若干枚同面值普通郵票,每張面積與50元鈔票一樣大小,用該銀行取款卡可以買到,這才是ATM郵票,與自動化郵票是不同的。
我認為稱之為自動化郵票比稱為郵資標簽更合適些。郵資機打印的標簽,一般含有日期及郵局名稱(或地名),限制了使用日期,郵寄時不必蓋銷,過時無效。自動化郵票上沒有日期及郵局名稱(但有的有機號),在使用功能上與郵票一樣,郵遞過程中要用郵戳蓋銷,故稱其為郵票比稱郵資標簽更準確些。
自動化郵票是郵票家族的年青成員,但也有30多年歷史了。最早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有的集郵大辭典說是“1981年由聯邦德國首次試驗發行”,這個說法未必準確。就我所知,早在1969年3月,法國就在巴黎近郊的蒙日隆商業中心自動郵局設有一臺Safaa-satas型自動售票機,試驗發行自動化郵票。購票者選擇的郵資面值是用紅色打印在白色郵票紙上的。可以說,自動化郵票是脫胎郵資機標簽,保留了標簽中的郵政銘記、機號和面值,去掉了標簽中的郵政日戳部份。法國的這項試驗在1970年中斷,直到1981年1月再正式發行自動化郵票,也不比聯邦德國遠。
早于聯邦德國發行自動化郵票的還有挪威和巴西。挪威于1978年12月2日發行其第一種自動化郵票,用的是FRAMA機型。巴西于1979年9月15日為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十八屆萬國郵政大會發行了一種自動化郵票,圖案是紀念文字圍繞地球,所用機型也是FRAMA。
掀起發行自動化郵票熱潮的無疑是歐洲的一些國家。排在世界上較早發行自動化郵票的前十名國家中,除巴西外,歐洲有法國、挪威、聯邦德國、比利時、芬蘭、奧地利、冰島、盧森堡、希臘等。這與他們經濟發達和郵政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有關。
經過30多年并非順利的擴展,到2000年全世界已發行自動化郵票的國家和地區也不過只有30多個。
亞洲發行自動化郵票的國家和地區不是很多。科威特于1984年11月發行過一種自動化郵票。1986年12月,香港發行鯉魚圖的自動化郵票,接著連續12年發行一輪十二生肖自動化郵票,最初只有4種常用面值,后來可售由一角至五元的50種面值,用的也是FRAMA機型。香港回歸祖國后,于1998年12月7日改用Nagler機型發行底圖用彩色印刷、有中文“香港”字樣的新自動化郵票。馬來西亞開始發行自動化郵票是1987年5月,以色列是1988年1月,新加坡是1988年4月,澳門是1993年10月,印度尼西亞是1994年10月,臺灣省是1995年7月,日本是1997年4月。中國大陸遲至1999年12月30日才在北京鐵路西客站自動郵局內設一臺德國制的Nagler型的自動售票機,試發行第一種自動化郵票,使用不到兩年,已于2001年7月4日停用。我國大陸的郵人收集到這種自動化郵票的不多,甚至很多集郵者難以見到。
自動化郵票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傳統郵票混貼使用。不少用郵者在所貼傳統郵票的郵資不足時,再用自動化郵票補足郵資。
自動化郵票的底圖,初期多是單色或變色的,圖案比較簡單,有的只是固定格式。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發展為彩色底圖,圖案也美觀豐富起來,增加其魅力。現在新加坡、香港的自動化郵票都是彩色的了。
上面提到的那本集郵大辭典上說:“自動化郵票是無齒孔、無背膠”。這是不準確的,多數自動化郵票是無齒的,如香港FRAMA機型出售的自動化郵票就是如此。現在發行的自動化郵票多數都使用了帶有背膠的郵票紙,新加坡的自動化郵票就都在背后刷上不干膠,附有不粘的墊紙保護背膠,用時揭去墊紙,即可貼在郵件上,而且粘貼牢固很難揭下。自動化郵票也有少數是有齒孔的,例如,澳大利亞就有6套自動化郵票是四邊都有齒孔的,安道爾的彩色自動化郵票有10度的齒孔。
多數自動化郵票難有各種不同面值的圖案卻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人將同圖案不同面值的自動化郵票稱為一“套”,有些人卻因其圖案完全相同而稱為一“種”。但也有少數特殊的自動化郵票,一套中各種面值的圖案各不相同,甚至有整套是連續性圖案。
自動化郵票的面值設定,起初只有常用的幾種,例如香港原先只設4種面值,新加坡只設16種面值,但后來除保持有常用面值外,都擴大為范圍性面值。香港是從0.1元到270元,以0.1元差額可以隨便選擇;新加坡的是從5分到10元;中國北京西客站的是從0.1元到99.9元;澳門的是從0.5到50元;臺灣是從1元到99元。范圍面值的設定大大增加了面值的種類,也會增加郵政的收入。有些有錢有閑的集郵者就按不同面值的種類去收集,豐富藏品,有的想編成傳統類展品,但這樣收集的人很少,太費時費錢。有的人干脆只收集常用面值和若干枚高面值的。
各國(地區)發行新圖案自動化郵票的頻率不同,有的迄今只有一種(套),有的常出新的。香港每年出1套生肖圖自動化郵票,連續12年出了一輪12套,新加坡自1984至2003年20年間出了9套(后兩套是彩色的)。最多的也許是澳大利亞,已出了62套;比利時出了47套,以色列44套,葡萄牙39套,芬蘭38套,而法國30多年只出了25套。
各國或地區設置的自動售票機數量(密度)也相差很大。香港有六百多萬人口,只設3臺自動售票機;新加坡只有三百萬人口,售票機卻增加到了150臺,不但各郵局、各地鐵站都有,連各大廈和商場及大學校園也有,平均每兩萬人擁有一臺。新加坡過去只有50臺機時,有的集郵者按不同的機號去收集自動化郵票,現在有150臺,就收集不過來了。在新加坡自動售票機的標志為“S.A.M”,什么是“S.A.M”?它是略寫字母,全稱是:SELF-SERVICE AUTOMATED MACHINE。
自動化售票機的機型,起初是FRAMA占多數,現在已發展到很多機種了。較著名的還有NAGLER、KLUSSENDORF、AMIEL、SAFAA-SATAS等,機型競爭相當激烈,各種機型都在不斷改進。有的國家地區已使用過三、四種機型了。
有些傳統類集郵者還搜集自動化郵票的某些變體票,有的變體票在郵市上的售價已經被炒得很高了。
我對自動化郵票沒有專門、系統的研究,有些是一知半解,只是在此向大家做個介紹,不當之處望得到指正。轉自文麒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