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郵市沉浮,清朝戳票成為市場炒作的一個新熱點,吸引了很多古典郵票愛好者的注意,也引來了造假者的目光。在海外拍賣網站和國內知名集郵論壇經常可以見到蓋有偽造郵戳的清朝郵票(主要是發行、使用較多的蟠龍郵票)以戳票的名義出售,給集郵者帶來經濟損失,嚴重擾亂了集郵市場秩序。其實,細細觀察,這些作偽的戳票馬腳還是很多:
首先,偽造的蟠龍戳票大多是手繪戳。出于作假的成本考慮,除非是用于偽造價值較高的實寄封片,造假者不可能為一枚價格相對較低的戳票專門再去仿刻郵戳。因此,手繪郵戳可以說是把造假成本降到了最低。也正因為手繪的原因,造假者大多只能偽造以漢字為主的干支戳,而不敢偽造帶有英文的大圓戳、小圓戳,畢竟手寫的英文很難達到雕刻的效果。甘肅臨州戳,字體粗細不均,毫無章法,甘肅的肅字甚至不完整。
其次,偽造的蟠龍戳票多是小地名郵戳。目前常見的地名郵戳價值約在數十元。偏遠小城鎮由于當時交通不便,用郵量少,存世的戳票自然少,價格不菲,約為常見地名的數倍以上。除了偽造偏僻地名外,還有造假者別出心裁,臆造了并不存在的生僻地名,往往使追求新奇的專業集戳者上當受騙。
再次,偽造的蟠龍戳票所含信息混亂。有的作偽者急功近利,沒有認真研究和熟悉干支紀年,而是胡編亂造,畫虎成貓。如已巳不分,干支顛倒,甚至偽造的時間早產,丁酉年(1897年)和丁亥年(1887年)遠遠早于蟠龍郵票發行的時間(1898年)。只要對照干支紀年表,即可一眼辨明。
另外,偽造的蟠龍戳票所用郵票有問題。郵票基本都是真票,但大多有污損墨跡。因為造假者舍不得用價值近百元一枚的蟠龍新票或價值更高的其他清朝票來作偽,只能用郵戳不太清楚的舊票。這樣就出現了戳下有戳,一票數戳的可疑現象。如圖2常平戳下隱約可以看到“上海”,顯系一枚蓋有上海戳的舊票二次加工。
經過造假者的信手拈來,價值只有十元左右的蟠龍舊票,搖身一變成了價格數十甚至幾百元的大清蟠龍戳票。(本文已發表在《集郵報》17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