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走西口》和《殺虎口》的熱播,在歷史的塵煙中沉寂已久的殺虎口再次映入人們的視線。神秘的殺虎口并非電視虛構,它位于山西右玉縣,建關于春秋時期,在歷史上可是威名灌耳,是中國北方赫赫有名的三要之重鎮:軍事要塞、貿易要地、交通要沖。清代《朔平府志》稱其“內拱神京,外控大漠,三晉之要沖,北門之扁鑰”, 素有“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之說。
殺虎口在中國郵政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是清政府所設“口外五路驛站”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康熙帝出于對準噶爾軍事戰爭和加強對內外蒙古聯系的需要,決定在蒙古地區設立驛道,分為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五路。這五路驛道被稱為“口外五路驛站”,它以北京為中心,通往蒙古地區各盟旗。各路驛路中屬于口內的各站,是由漢人維持的“漢站”;進入口外,是由蒙族人維持的“蒙古站”。殺虎口是五路驛站中最西一路——殺虎口驛路的起點。《大清會典》(嘉慶)卷七四五載,殺虎口連接北京到烏蘭察布盟的烏喇特前、中、后三旗和伊克昭盟各旗。從殺虎口向西北經歸化城到烏喇特前三旗的驛路,稱為殺虎口北路或東路。從殺虎口經歸化城到伊克昭盟各旗的驛路,稱為南路或西路。驛路距離,從歸化城到烏喇特三旗約180公里,從歸化城到伊克昭盟各旗約560公里。殺虎口設管站司員、筆貼式各一人,官馬280匹,兵丁528名,馬夫20名。殺虎口作為中原與蒙古地區驛站的起點、必經之路,地位極為重要,他將遙遠的北疆與發達的內地聯結起來,對于鞏固清王朝在蒙古地區的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北方經濟的發展,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到了20世紀初,隨著近現代交通和郵政的發展,殺虎口驛站和其他驛站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宣統三年和民國元年,中央政府兩次裁撤驛站,除張家口至庫倫、恰克圖等少數驛路郵遞延緩數年外,其余的驛路郵傳均被裁撤。殺虎口也撤驛成立了郵政機構。附圖即為民國廿一年七月三日的中華郵政殺虎口郵政日戳。二三十年代后,隨著中國北方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五口”逐漸失去三要重鎮的地位。幾百年的繁華不再,作為在中國郵政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殺虎口也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來源:蟠龍集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