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專題參展者來說,許多郵集中使用了馬爾雷迪郵資封或簡。特別是馬爾雷迪在兩部獲得高獎專題郵集中的使用被總結報道后,廣泛流傳,大家津津樂道,甚至被譽為“經典”案例。這兩個案例一是曾獲國際金獎的《昆蟲》,另一是獲世界大鍍金獎的《石油與天然氣》。
后者對馬爾雷迪的使用,在2008年FIP專家洛陽講學時被吉姆內斯指出不合適,專家的意見是1840年石油還沒有被發現。但作者認為,其使用馬爾雷迪圖案上酒桶的信息,不僅是表容器之形,還有作量器之意。所以說,還存有爭議,孰是誰非,這里不細表。我倒是傾向于作者的意見。
前者對馬爾雷迪的使用更為著名,絕大多數專題參展者可能都是熟知的。這不僅因為《昆蟲》是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金獎的專題郵集,也因為其使用馬爾雷迪信息的來源,非是圖案和文字,而是其印制紙張中內嵌的“絲線”。可以說,在專題郵集中對素材這樣地使用,思維開放,是一種創新。但是不得不指出,盡管我們非常佩服《昆蟲》郵集使用馬爾雷迪的創新思維,但在信息的把握上,這卻是一個誤用。
長時期以來,大家在談到馬爾雷迪印制使用的迪金森紙時,都習慣性地認為其內嵌的線材是絲線(silk thread)。如是絲線,當然就是以蠶絲為原料,那么《昆蟲》郵集使用這一信息也是恰當的。
但事實是,這種迪金森紙張內嵌的線,并非絲線。現代科學證明,這些線是精心紡織的“純棉線”(all-cotton)。這一結果是由英國的克利斯托夫·伊蘭德博士發現的。他的發現糾正了多年來人們的習慣思維和錯誤認識,也證明了《昆蟲》對馬爾雷迪“絲線”信息的使用,是一種誤用。不過我想,這個信息對于集“棉花”或“紡織”專題的郵友來說,倒是可以利用的。作者:爭上郵 文章來源:爭上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