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2日發行的《孫中山誕生一百四十周年》4枚郵票圖案分別表現了孫中山故居、中山陵、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大學懷士堂,其中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都與一個流星般炫目而短暫的人物緊密相聯,他就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師呂彥直。 呂彥直,山東東平縣人,1894年7月28日出生于天津。他8歲喪父,9歲隨姐姐僑居法國巴黎。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1913年考取庚子賠款公派赴美國留學,先攻讀電氣專業,后改學建筑。191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康奈爾大學建筑系。1921年回國,在上海開設了自己的彥記建筑事務所。
1925年5月13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通過了《孫中山先生陵墓建筑懸獎征求圖案條例》,其中第二條明確要求:“祭堂圖案須采用中國古式而含有特殊與紀念之性質者?;蚋鶕袊ㄖ裉貏撔赂褚嗫??!边@一陵墓建筑要求,無疑觸動了呂彥直的設計靈感,激活了他那蓄積已久的學識和智慧。為了充分掌握陵墓設計的第一手資料,他還多次帶著墓址地圖到南京東郊,登上紫金山,反復踏勘墓址地形。艱苦的實地勘察,為他充分地利用地形地貌,設計出一個最能體現孫中山先生精神風貌的陵墓建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1925年9月15日,葬事籌委會共收到海內外應征圖案40余份。全部應征圖案公開展出5天,每天參觀者達10—00多人,一時轟動上海灘。同年9月20日,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等四人組成的評判頤問經過反復比較,并經全體葬事籌委會和孫中山家屬的表決,一致認為呂彥直方案“簡樸堅雅,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筑精神”,選定他的警鐘形中山陵方案為一等獎,并聘請他為中山陵的建筑師,監理陵墓工程。
呂彥直巧妙地應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漸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軸線上安排了陵前廣場、博愛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從陵門到墓室、層層向上推進,有效地烘托出陵寢的宏偉氣勢,構成整個陵區莊嚴肅穆的氛圍。其建筑形式則采用中國式而且加以創新,如祭堂采取中國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壘式方屋,這是中國古代建筑所沒有的。此外,中國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與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人墓室瞻仰。
1926年工程啟動后,呂彥直不顧個人安危,時常奔波于滬寧之間,并長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為確保工程質量,他選料、監工一絲不茍,并堅持技術環節必須由他親自裁決,連選用的建筑材料,還要選送樣品,經試驗超過當時的美國標準,他才簽字準用,否則定要返工。
中山陵尚在施工中,1927年,由呂彥直主持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和紀念碑,又在28份中外建筑師應征設計方案中一逾群雄,再度奪魁,蜚聲海內外。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宮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積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廣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設計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墻壁中),支撐著四個大跨度的鋼桁架,像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子。
然而,到1929年,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卓有成就的建筑師,因患肺癌和腸癌,就在自己嘔心瀝血的中山陵主體工程——墓室和祭堂即將完工之際,便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不幸逝世,年僅35歲,終生未婚。剩余工程由他的摯友、彥記建筑師李錦沛、黃檀甫在1929年春主持完成。同年6月1曰孫中山遺體安葬于此。中山紀念堂于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
雖然呂彥直沒有能親自看見他設計的中山陵最后完工,沒有能目睹孫中山安葬的情況,也未曾看到中山紀念堂的落成,這對于他的確是終身遺憾,但是,他的英名卻永遠留在中國建筑的史冊上。為了表彰他所作出的杰出貢獻,民國政府頒發褒獎令并為他立碑紀念。這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將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視為“象征我民族復興之始也”。毛澤東主席曾于1958年來到中山紀念堂,他仔細端詳紀念堂的每一處地方,不斷地點頭贊許,說中山紀念堂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而今,呂彥直的名字已收入了《辭?!分校藗儗⒂肋h緬懷這位給后人留下寶貴建筑文化遺產的杰出建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