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定于2010年4月5日發行《清明節》特種郵票1套3枚。經過開封市郵政局積極爭取,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經正式批準,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計劃發行的特種郵票《清明節》,將于4月5日在開封市舉行首發式,個性化郵票《清明百景》也將同日發行。而在以往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中與清明節相關題材的就是《清明上河圖》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提到表現清明節的藝術品,當屬北宋徽宗時代皇家畫師張擇端的不朽長卷《清明上河圖》,圖卷繪有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民間春游景色,畫中有不同行業及各式衣冠的男女,并有各種店鋪、城墻、水門、街、巷、橋、船、及花、木、鳥、獸類等,包羅萬象,實為描繪當時社會的寫實圖畫,是中國古代市井畫的巔峰之作。在郵票方寸上,也曾出現過《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原作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長卷絹本,工筆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國家郵政局定于2004年10月18日發行2004―26《清明上河圖》特種郵票一套9枚,小版全張呈九方聯,每枚郵票圖案前后相連。在《清明上河圖》所畫的汴河一帶的街市上,可以看出當時汴京(今開封)商業經濟的發達及統治階級的奢華,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城市居民的生活,突出地描寫了在同一環境中的兩種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全幅畫面有各類人物達550余人,有船夫、纖夫、搬運夫、車夫、轎夫、農民、小商小販、理發匠、修車匠,以及官僚、士紳、吏役、商賈、眷屬等。這套郵票采用膠雕套印,運用高科技設備印制而成,十分精美。
在此以前,臺灣省郵政部門曾2次發行《清明上河圖》題材的郵票,但表現的并不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原作,而是清乾隆元年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等五位宮廷畫家合作完成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筆墨精工,設色綺麗,為絹本卷軸,長1152.8厘米、寬35.6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郵政于1968年6月18日發行了《故宮名畫清明上河圖》郵票一套7枚,其中5枚連印,展現了畫卷最后一段“金明池”的畫面;另2枚則取原圖精華作特寫介紹。1969年5月20日又發行了《清明上河圖古畫特寫》郵票一套5枚,前2枚為“迎親圖”聯票,其余3枚分別為“遷居”、“畫廊”及“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