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鄧麗君,是從她的歌聲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天,偶然從街頭商店中飄出的歌聲,甜甜的,別樣風格。從此,海峽對岸的一個名字——鄧麗君,走入大陸民眾的心田。盡管那時的我正在讀中學,很快被她獨特的聲音而吸引,成為她忠實的歌迷。很難想象,在兩岸三地、大洋彼岸,鄧麗君擁有眾多的擁戴者,難怪會有“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鄧麗君的歌聲”之說。
參加工作后,曾經見到中國集郵總公司的一則通知,大意是嚴禁銷售朝鮮發行的《鄧麗君》郵票,這應該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人都是由好奇心的,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想看看,終于在廣東一家個體郵商處購到了這枚朝鮮郵政發行的《華人歌星鄧麗君》郵票小型張,底襯是兩只綠孔雀,主圖為鄧麗君抱著鮮花的半身像,國外一些國家也為其發行郵票。正是有了這枚郵票,才萌生出收集鄧君郵票的念頭,經過多年的尋尋覓覓,終于收集到一部分。海峽兩岸三地也為鄧麗君發行個性化郵票,其中中國郵政以“但愿人長久——鄧麗君藝術人生紀念”為題、香港郵政以“鄧麗君逝世十周年典藏紀念”為題、臺灣郵政以“但愿人長久——鄧麗君傳奇音樂劇”為題發行了各自的個性化郵票。
朝鮮曾發行過的涉及中國的郵票包括: 紀念中國志愿軍豐功偉績的郵票, 紀念周恩來訪問朝鮮的郵票等, 唯獨鄧麗君紀念郵票的發行令人不解。1995年5月8日,42歲的鄧麗君在泰國清邁與世長辭后,有兩個國家發行了紀念郵票,一個是當時與“中華民國”有外交關系的拉美只有十多萬人口的格林納達,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兄弟國家朝鮮。鄧麗君生前在朝鮮很有市場,她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在下面也被廣為傳唱。因此朝鮮發行鄧麗君紀念郵票雖是預料之外也在情理當中。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90年代初中韓建交對朝鮮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韓國當時是亞洲唯一和臺灣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如上段所述, 鄧小平為了改革開放,為了消除當時西方對中國的經濟制裁,為了更好的解決臺灣問題,決定和韓國建立外交關系。但是這個消息對金日成是一個晴空霹靂。金日成后來向鄧小平交涉,在臺灣問題上, 鄧小平的態度是十分之強硬的。
1994年金日成逝世后,金正日接班,中朝關系更是雪上加霜。1996年朝鮮發行了鄧麗君郵票。朝鮮當局也許這樣考慮,不能和臺灣方面建交而和中國斷交,發行臺灣的紀念郵票總不為過。這在心理學上應該被稱為“補償心理”。然而, 朝鮮是個堅守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對不同的意識形態統統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奇怪的是早在1984年朝鮮就發行了戴安娜王妃一家的紀念郵票, 這是為什么? 不過,無論戴安娜還是鄧麗君,這些郵票在朝鮮國內無法使用,可能因為她們姓資不姓社。要購買只能到朝鮮專門為外國人開設的友誼商店,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