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集郵的朋友提起1997年港澳郵票就不堪回首,有切膚之痛,至今心有余悸。2007年的港澳郵票再次掀起一波短期的上漲行情,然后低迷至今,這也令關注港澳郵票的朋友心有疑慮。本人就自己的經歷談一點看法,算拋磚引玉,還望朋友們批評指正。
一、成也量,敗也量。
上世紀的三次郵票高潮,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跨度為15年的大上升周期。隨著大陸郵票收藏熱逐步興起,發行量也在大起大落中由79年的最低10-20萬左右,升到97年2000-5700萬(本文所有涉及到的小型張均為普通年冊含有的)。在哪個有著上千萬集郵大軍的年代,收集港澳郵票本身就有一定的群體。在前兩次大潮中這個群體尚不顯著,但第三次大潮是伴隨著97香港回歸這樣的歷史重大題材同步展開的。當時郵資片中的《香港基本法》和《澳門基本法》因涉及港澳回歸的大題材,分別從幾元錢的價位漲至140元和65元。祖國統一大業的逐步實現,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超級題材。在這種背景下,發行數量較少,而且有著相同傳統題材的港澳郵票,受到全國集郵愛好者的高度關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題材,量小是港澳郵票的一個主要優勢。我們以熱門的小型張發行情況來看,1996年中國大陸全年發行4枚小型張,平均發行量為1800萬(最低1625萬,最高1953萬);香港發行8枚小型張,平均發行量為145萬(最低74.9萬,最高296萬);澳門發行8枚小型張,平均發行量為23萬(最低17.2萬,最高37.5萬)。由此可見當時大陸小型張發行的平均數量是香港的12倍,是澳門的78倍之多。港澳郵票的發行數量如此之少,又是在即將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怎能不吸引集郵者的關注?
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有大的主力資金看好港澳郵票的前景,香港回歸在即,港澳量小郵品被大陸集郵者競相追逐,上演了瘋狂的一幕。這時候有關中國傳統題材和事物的郵票尤其引人注目成為最熱的板塊,如95年澳門發行量為22.5萬的《觀音》小型張,95年尚在面值附近,97年被拉至450元左右的歷史高位。96年底有郵商在《集郵》雜志刊登廣告,預定97香港全年郵票,雖然預定價格較高,但是預定的人員踴躍。正是在這種行情暴漲、訂單激增的情況下,進入97年三地同時開始加大印量,大陸小型張平均發行量為2980萬;香港平均發行量為1365萬;澳門平均發行量為150萬,港澳郵票增幅驚人。
再來看96年的預定,由于這些預定非官方主導。有的郵商規定半年或者年底才能拿到郵票,這就為他們在高位出貨,然后低位買回再交給預訂者創造了有利條件。而很多集郵愛好者,在價格高時不能及時變現,等到97年年底拿到貨時價格已經嚴重縮水。到97年年底大陸的郵票都已經是萎靡不振,何況港澳在這次迅猛加量的情況下,嚴重挫傷了集郵者的積極性,這就給很多人留下了談港澳色變的后遺癥。
正如1985年增量4倍的熊貓抓破了第一次郵市泡沫;93年4000余萬的竹子戳破了第二次高潮;97年5770萬的香港回歸也潑滅了第三次郵市繁榮的熱火。增量這個套在郵市頭上的緊箍咒,永遠是郵民的最痛。96、97港澳暴漲暴跌,其原因和大陸的郵票一樣,全在于一個量字。港澳的行情成也量,敗也量,大陸難道不是如此?進入新世紀后,香港的小型張逐步從上百萬的發行量降至最低14-16萬左右;澳門的發行量從2000年的75萬降至2007年的20萬;大陸郵票也逐步降至80年代末的水平。
二、冰火兩重天。
中國大陸現如今發行量最大的小型張就是發行量為5770.96萬枚的《香港回歸》,當時全國12億人,平均20人才能分到一枚。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小型張也是同題材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發行量為3513萬余枚。當時香港有600萬多一點的人口,就算700萬,平均每人5張。如果這個比例算在大陸,相當于一個品種發行了60億枚。
而香港這個相當于大陸60億枚的型張,最遲在07年還以面值9折的收購價不限量收購(人民幣升值前,升值后8折)。我們不禁在想,如果大陸發行60億的型張,會打幾折?有沒有人不限量收購?這個數量是16年以來編年小型張張發行總量的4倍有余。
1997年香港回歸前發行的2276萬的《青馬大橋》,現在市場賣價0.45元也沒人肯要——因為數量大、沒有經過消耗,且已經不能在香港使用。香港郵票的發行與使用制度比大陸健全,郵票作為有價證券的一種,比大陸使用更加廣泛。所以香港票打折是有限的,在這一點上大陸如何?大家都清楚。港澳郵票一方面可以收藏,另一方面可以在郵政體系內較多的使用和消耗。就這一點,大陸的集郵者為了貼包裹還要不斷抗爭,待遇真也是天壤之別。
三、新目錄行情
2007年3、4月間郵電部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面世。新目錄的封面分別印著大陸的紀1和港、澳回歸后各自的第一套郵票圖案。香港無編號,澳門郵票按S系列編號,小型張按B系列編號。隨著新目錄的發售,行情首先活躍于香港郵票,澳門郵票當時未動。香港郵票和大陸郵票一樣經過04、05年的低迷期,大量的郵票被打折使用,如2004年發行的神州風貌系列的第三組《陳氏書院》小型張(31萬)。此前第一組《壺口瀑布》(24萬)第二組《網師園》(44萬)面世都很受歡迎,他卻生不逢時被大量打折消耗,成為香港神州系列里存世最少,價格最高的。第四組《錢塘江》(29萬)也同樣消耗為主,現在市場收購價格27元左右,而此前它們都在面值(10元)附近。
到5月間行情尚不很熱,5月3日神州風貌第六組《石林》面世(31.9萬)比第五組《泰山》(28萬)稍多些,一直到6月10日,其價格也就在14元左右。整個5月熱點和關注度主要在香港方面,澳門少人問津。到了6月初熱點開始加溫,大陸和香港兩地收購盤大增。6月15日是行情全面加速的第一天,前幾天尚在8元左右的澳門《西廂記》(27.5萬)和《扇面》(22.5萬)張,在這一天突然沖到16元收盤,隨后兩周內最高沖到26元;《石林》也從15元沖上17元,最高25元;月初收購價尚在20元的《陳氏書院》,6月20日后也沖高到50元以上……
6月18日澳門《西游記》第二組發行,發行量20萬,19日即收高28元,22日沖上38元。由于澳門郵政局還存有回歸以來歷年的庫存郵票,各路人馬開始“圍剿”澳門郵政局。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前往澳門郵政局排隊買郵票的人馬數不勝數。經過數周的搶購,郵政局的庫存基本被搬空,到了最后一段時間,已經沒有多少整包的庫存可賣。澳門郵政出臺措施,整包拆散成封,每個窗口只給成封或者散張,排到誰,剩下什么買什么。
整個6月末和7月間,最大的主角就是澳門郵政局,最忙的人群是粵港澳的郵商、集郵者。成千上萬的澳門張被搬到大陸,開始了第一次大消化。07年的行情就在這種吃得太快,消化不良下走向沒落。但這個過程是必然的,無論何時起行情,澳門郵政的庫存總是集郵者頭上的“懸湖”、腳底的“絆腳石”。這一點其實和大陸的狀況一樣,只有這個“湖水”放干了,才能安心。但“湖水”放干后的2008年到處都是“沼澤地”,大陸個別郵商為了資金周轉,大量拋貨致使價格不合理的走低。常年做港澳票的人士說,當時有些大陸的拋貨價格,比他收打折票的價格還要低。一方面07年后人民幣升值,港澳當地打折幅度雖沒有變化,但港幣、澳門幣本身貶值,換算成!人民幣后的差價增大了。另方面主要的還是郵商競相清倉所造成的,但是這些折扣大的清倉對象多是發行數量較大,題材或者設計一般的品種。一些優秀品種雖然也同時下挫,但明顯惜售,有的再也沒有跌破面值,顯示出本身具有的題材優勢。
與此相反的是,也有看好港澳的投資者在低位買進。當大家都看好的時候很難搶到自己想要的,而當此之時卻是你可以隨便挑選。正因為如此08年最大的黑馬登場了。就在這種極度低迷、悲觀的氣氛下,《澳門發鈔100周年紀念》小型張被從6元逐步拉高到40元以上的高位并保持至今,成為08年港澳郵票的最大黑馬。雖然成交不多,但一直維持在高價位。直到09年還創下50多元的成交記錄,無論成封價格的還是零售價格都是澳門票中最高的,充分體現出澳門型張量小優勢。
再看這一年多來香港郵票的情況,除了新近發行的品種跌幅較大,老品種雖然下跌,但都比07年初的價格高了很多。而且香港的郵商還時常出來收一些貨,價格尚算平穩,顯示出香港票穩健的特性。如05年發行的《金魚》小型張,07年尚不足10元,09年收購價仍在24元左右。
香港和澳門郵票發行的最大區別就是一個根據預定需求,一個是基本定量。07年下半年開始預定08年郵票,由于在當年行情中,神州風貌系列最受追捧,各路人馬都看好神州風貌的第七組——《黃龍》等熱門品種。大量訂單預定了《黃龍》和生肖《鼠》小型張及8月發行的《奧運馬術比賽》小全張,致使《黃龍》達到神州風貌系列的最高量48.5萬;生肖《鼠》小型張更從2007年《牛》的36.4萬猛增至81.3萬。當大家知道發行數量較大后,它們就被成千上萬張的撕掉消耗了,網絡上也流傳出被成批裁掉的小型張照片。澳門08年的發行量也相應從07年的20萬提升到25萬,相比香港升幅不大。
而香港在行情低迷之后,隨著預訂數量的減少,發行量也迅速下降。其風向標就是香港發行的小本票(香港稱其為:珍貴郵票小冊子)。根據朋友07年向香港郵政署溝通了解到,香港小本票集郵預訂戶(不算大戶)的預定量只有2萬左右。香港張因為打折較小,可以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預定較多。而小本票因為多溢價發行,除了真正想收藏的集郵愛好者,郵商一般不愿意多預定,故此發行量一直較少。雖然前期也有發行到10萬本的數量,但基本在4萬本左右,2007年3月發行的《兔寶寶考考你》小本票發行量為2.89萬本,創下當時最少數量小本的記錄。07年6月發行的《蝴蝶》因屬熱門題材,發行量增大到4萬本,僅和前幾年持平。08年在郵市低迷的情況下,香港發行的《水母》小本票竟然再創記錄的發行了2.15萬本,除去個人收藏沉淀以及做首日封等消耗,市場上可流通的小本寥寥無幾。08年末價格尚在發行價36元附近,春節一過就在多方買盤的求購下,價格直升到65-75元,且是香港郵商出面收購。
而03年香港發行的《水鳥》小本票,發行量雖有4.6萬本,但由于是面值銷售,大量的被撕掉消耗和插在年冊中。07年初我和朋友買了一些年冊,其中03年的水鳥票多為撕開的小本票。其存世量恐怕也不足一半,且是香港第一個雕刻版小本票,防偽極強。香港郵票的最大特點就是消耗大,存世量少。但想拿到足夠的籌碼也較困難,所以有郵商說:港澳郵票的行情是香港打頭,澳門唱主角,96、97如此,以后還是如此。澳門之所以能唱主角,一方面量少,另一方面收集籌碼較香港容易,適合各種類型的資金介入。
四、再現新版目錄
2009年4月為迎接中國洛陽國際郵展,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了2009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以下簡稱目錄)。2009版《目錄》繼承了2007年《目錄》的基本內容和分類,實際上是2007年《目錄》的全新補充。并在國際郵展上以集郵文獻的身份參加了郵展評選,并且被評為金獎。2009年《目錄》采用16開的大開本,是當今關于新中國郵票最權威、最全面的官方目錄。其中有關港澳郵票部分也有新的動向。
2007年《目錄》中的港澳郵票部分,沒有像大陸部分那樣設有市場參考價格,而僅僅印有其面值總額。2009年《目錄》在根據2007年市場熱點的動向,加入了市場參考價格。譬如:香港的《陳氏書院》標價為48元;《成語故事》70元;《水鳥》小本票120元;《兔寶寶》小本票95元。澳門的《發鈔》50元;《西游記》(二組)25元;《成語故事》(二組)本票98元。絕大部分郵票的參考價格都有較大升幅,少部分和市場成交價接近。
2008年底到2009年初,大陸郵票進行了4個月的上漲之后,比往年提前進入調整期。而從7月中旬開始,在大陸老票的全面攀升的帶動下,大行情正處萌動興起之時。09年1月份網絡上即有人宣傳澳門的《建國55周年》小型張(32.5萬,俗稱天安門)。因其有國慶60周年題材,隨后天安門也和08年發鈔一樣,從5、6元間直上13-15元,且成交活躍,換手頻繁。加之相關媒體對其加以報道,各地的郵人對它也熟悉起來。天安門的興起,也帶動了其他澳門張的活躍,與它同年、同量、也具有國慶60周年和澳門回歸10周年題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小型張,也從5、6元間升到8-9元之間成交。古典題材如07年大熱門《西廂記》(27.5萬)也放量成交;《西游記二》、《關帝》(32.5萬)、《離騷》(32.5萬)等古典系列也是暗潮涌動,總有人尋求大量貨源。
但隨著大陸郵市行情在09年下半年的走弱,09年唯一獨秀的天安門也再次淪落到打折的地步。而10年隨著大陸老票的強勁攀升,港澳板塊再次活躍起來。老龍頭西游記二,不但站穩20元,而且開始向30元攀升。天安門也站到8元一線;西廂、離騷為代表的文學體裁也逐漸活躍,但多數來說還是處在打折價格區。但是作為發行量小,正規且沉淀好的香港小本票,表現出突出。現原包水母收價120元,散本水母80元上方,原包小熊105,原包兔寶寶90元。這個價格充分的反映了量的多寡。作為國家版郵票目錄在列的,發行數量在幾萬本的小本,買一兩本收藏有何不可?我們不必談炒不炒,像香港的神州風貌、澳門的文學等題材的票張,在平時還是有不少愛好者為收藏而購買的。只是現階段這個群體還小,需要培養。
五、后市展望
從2000年開始,中國集郵總公司就開始每年發售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全集,其內容就包括大陸、香港、澳門三地當年發行的幾乎全部郵票。08年底大陸開辦在各地郵局預定09年港澳郵票業務,2009版印制新目錄及調整新價格表,也應看作是郵政出臺相應措施來配合此項業務發展,以期逐步受到大陸集郵愛好者的關注。由于上面說的這些港澳郵票都是年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和有些所謂短腿不同,他是占有年冊位置,有著逐步走強、日漸稀缺的特點。況且現在我門能看到的港澳票絕大部分還處于面值附近或者打折,而基本上除了近期發行的,其余都已經公布發行數量。澳門郵票全年的發行量基本相同,且在發行前就已公布,絕無事后增發之說(個性化除外)。香港三個月發行期,每三個月公布一次,也較快速、透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要我們不盲目的追求新品,在已有的品種中尋找機會,那么以現在的價格和發行數量,港澳郵票還是值得關注和收藏的。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郵票面值,香港郵票皆為港幣面值;澳門郵票皆為澳門幣面值。價格則是按照人民幣的成交價格。
為了把以前的種種盡量有個說明,所以本文有點羅嗦,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了。(瑯琊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