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買漲不買跌,越是漲大家越是踴躍購買,而只要進入下跌通道,恐怕就是再動員、再給政策也沒有多少人肯慷慨解囊了。郵票行情也是如此,記得2015年的時候郵票發行量還是1500萬左右,大家瘋狂購買,網廳的銷售一度火爆,就連套票都能秒沒,以至于2016年預定量增加,使得郵政增量。當然繁榮只是一瞬即逝,到了2016年年底行情逐漸萎靡,雖然當年發行量已經逼近2000萬,但那時候市場表現比現在600多萬的套票都強。
2022年雖然郵政還在小幅減量,但依舊阻擋不了打折的步伐,除了幾套出圈題材外,其他的郵票無論是熱門還是冷門,全部打折。出圈題材的表現實際上也沒有好到哪里,冬奧會開幕式面值2.4元,現價3.2元,升值幅度33%,而今年第二套出圈題材就是今天預售的某大,截止到目前已經銷售了近三個小時,本地郵局依舊貨源充足,可見發行量是多么的巨大,除了套票和小型張外,還有幾款產品冊,計劃10號銷售,這樣大的量恐怕銷售也不會太好,貌似這次并沒有什么短腿撐場面,這些產品冊可以長期供應了。
今年有一套票漲的比較多,那就是擋張,此票一度漲到12元,目前降至8元,漲幅達到了567%,即使在整部編年票中也能名且前茅。為何此票能漲那么多,究其原因還是發行量較少,單枚套票,僅680萬,屬于比較熱門的黨政題材,需求量相對較大。這樣一來,還算是不錯的題材加上680萬的發行量,那肯定會漲。2006年的三駕馬車,早期領導人、烏蘭夫、和諧鐵路其實也是這個套路,這三套發行量明顯少于同年其他郵票,但題材絕對不是冷門,正是因為減量,使得這三套直到今天都是高價,從而帶動了2006年郵票整體的價值。
編年票發展到今天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年出現幾個熱點,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現實是,郵政遇見出圈題材往往會加大發行量,如科學家第九組,原本屬于冷門人物題材,因為有袁隆平,所以發行量加大到980萬,結果目前還在打折。如果還和2020年第八組那樣,發行量690萬,可以想象肯定不會打折了,也許還能漲個十塊八塊的。類似的情況還有去年的百年,原本是很熱門的題材,非得發1500萬,比其他票上漲了一倍,真是沒必要,結果現在也僅是面值價格;今年的冬奧會開幕套票發行量漲到1150萬,盲目預估了社會需求量,致使現在也僅比面值高出一點。
買漲不買跌,對于非出圈題材,占到每年的發行品種的90%以上,這些票除非有極少的發行量,如降至三四百萬,可能才有比較好的行情,而如今郵政都要增量了,減量的可能性不大,發行量600-800萬基本上對于這些票沒有什么刺激,再怎么折騰也只能打折。而極少的出圈題材是每年的升值大熱門,就應該抓住,不要盲目增量,按照一般發行量來對待,如某大,完全可以發行700萬,小型張550萬,這樣一來,肯定會上漲不少;如果冬奧會開幕式能降至680萬,也不至于僅面值上下徘徊,這些出圈題材都能成為今年的領頭羊。
郵政往往見到了這些出圈題材就像貓見到了魚,眼饞的不行,非得殺雞取卵,各種產品冊層出不窮,就像開發生肖票那樣,甚至還要采取發行量延遲公布的策略,從而讓大家搶購來擴大銷售量,結果等發行量一公布,大家傻了眼,搶了半天白搶了,量大到吐,市場表現一般,結果又一套好題材被毀。
現在的編年票需要出現幾套高價品種,從而帶動全年其他票,達到全面上漲,吸引更多的人入坑,這才集郵事業能長遠發展的基礎。而目前的情況是,出圈題材非要擴大發行量,原本能漲兩三倍的題材,最終也就是面值價,或是比面值略高。而其他的題材都在瘋狂打折,整年套票最終還是打折。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出坑的只能越來越多,談何發展?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