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郵票打折了,誰還會面值購買,但明明知道郵票打折,網廳的自提和零售依舊能夠賣光,你說奇怪不?難道打折都是假的不成。
自從網廳有了自提,對于沒有時間或羞于現場排隊的人算是有了購買新郵的絕佳機會,那就是預約自提。但進入2022年自提也不是那么容易買到,如果一個網點零售量200套,自提量往往占一半,再加上每個人自提最多4套,其實也僅能滿足25人購買。我們這里雖不能代表全國,但也是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無論是什么票當天自提預約肯定能全部售光。如果是一般題材,能賣五分鐘,如果是熱門題材或升值題材,幾乎是秒殺,如今天的《東南大學》僅僅賣了20秒,當然今天的自提量也不多,僅80套,售賣速度比前幾天的《我和祖國一起成長》特種郵票還快。
網廳的郵寄零售比自提好買一些,但要郵費,絕大部分郵票當天賣完,有的一周之內賣光。比如說《姑蘇繁華圖》當天到了中午四方連就沒了,兩天后一些沒有付款的訂單釋放出來,但也僅賣了一天,現在無論單套還是四方連全部售罄。目前網廳的郵寄零售郵票全部售罄,包括打折比較多的《紅樓夢(五)》、《中國古鎮(四)》、《南方喀斯特》等。
這就非常奇怪了,如果說自提售罄還好理解,畢竟不要郵費,而且不想要的話自提期過了,還給退錢。但郵遞零售需要7-12元郵費,以最多5套來計,平均每套票增加1.4-2.4元成本。郵票原本就打折了,不知道為何還有那么多人購買?
究其原因,一來,可能是隨著近幾年發行量減少,網廳上貨量也大幅減少,使得銷售的速度加快;二來,那就是網廳自己把產品下架,造成一種售罄的假象。消費者都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越難買到的東西越值錢,越有吸引力,饑餓營銷屢試不爽。不過我還是比較偏向于第一個原因,畢竟套票搞饑餓營銷真沒有必要,熱度就那么幾天,不趁著剛發行的時候賣,后面打折了應該更沒人買了;三來,購買新郵的渠道比較少,尤其是官方渠道,TB咸魚雖然也有,但畢竟有風險,而且郵票類一般都要運費,如果買的少,其實也不會比官網省多少,這樣一來,即使打折了,還是能售罄也就理所應當了。
今年的新郵但凡4枚以上的全部打折,說明發行量還是有水分,不過要是發行量再減少,零售量勢必也會跟著減少。這里還得提一下零售比例問題,700萬的發行量,僅有12萬左右用于零售,比例1.7%,是不是少了點。看來郵政寧可打折批發給郵商也不愿意多放點在官網和郵局零售,這點也的確夠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