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新郵整體表現差強人意,目前的7套新郵有3套都是打折的,即使沒有打折的郵票漲幅也不大。為何打折票層出不窮,發行量能不能進一步縮減?
已經發行的7套郵票,打折的除了《中墨建交五十周年(與墨西哥聯合發行)》紀念郵票是2枚套票,其他的都是4枚及以上套票。由此可見枚數對于郵票是否打折相當關鍵。一般來說單枚套票打折的幾率會小一些,而4枚以上套票幾乎全軍覆沒,2-3枚的看題材,題材一般也在必打的行列。既然如此,對于這樣的打折題材能否繼續縮量呢?
本月即將發行的《中國古鎮(四)》特種郵票,因為大版是16套,發行量依舊為800萬,這樣的量幾乎注定了其打折的命運。其實發行量還有下降空間,但郵政怕影響自身的利益,放棄了減量,讓其自生自滅起來。按照剛性需求,即預定量+零售量+首日封+庫存,這套票最低可以做到多少呢?根據510萬的贈送版來計算,剛性需求大約550萬套,如果按照這個發行量,此票應該不至于打折。而且大版肯定還有不少上漲空間,因為大版發行量僅34.4萬,比2006年的大版還少。但郵政就是舍棄不掉眼前的利益,這樣的系列郵票自然產品冊會多一些,還要把前三組找出來一起出冊子,這樣一來用量大增,生生多發了250萬套,多出這么多郵票,不打折是不可能的。紅樓夢(五)大版和古鎮一樣都是16枚,因為零售量略多,剛需大約570萬,但實際發行量860萬,多出了290萬,郵政對市場的需求量盲目樂觀,判斷失誤,使得紅樓夢的最后一組依舊打折。
下個月即將發行的洞庭湖特種郵票,設計的確實不好看,不過設計不好如果發行量夠少也可以彌補其不足,但發行量也沒少到哪里,660萬,看起來的確比古鎮少了不少,但要知道這是6套的大版,又是減套不減版的典型。此票剛需大約480萬,發行量660萬,還是多發了180萬,套票不漲產品冊也沒什么購買量,最終這180萬的存在還是會導致打折。
今年的套票最低量《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特種郵票590萬有沒有多發呢,回答是肯定的。此票大版是2套,剛需量大約450萬,看似590萬蠻少的,實際上還是多發了140萬,再加上題材不熱門,面值又高,打折是必然的。
那為什么同樣是590萬,小型張就能升值,而套票就得打折呢?小型張是傳統的收藏項目,也是歷來炒作的對象,從歷史上看,小型張的表現好于套票。小型張雖然沒有大版的存在,但是按照100枚一盒進行包裝的,交易的時候,成盒小型張是個交易單位,正因為如此,小型張的散張存世量是相當有限的,盒裝小型張一般不會拆封。這樣一來,590萬的量小型張就比套票更占優勢了。
目前對于這樣的多枚套票打折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減量,除了剛需之外,額外的發行量要減少,這部分發行量不能超過100萬,甚至對于冷門題材來說不能超過50萬,做不到就不要發。但中國郵政的選題大部分都是打折題材,這也是沒辦法,制度限制了很多選題的發揮,不會像很多國家一樣完全按照市場需求來發行郵票,大姨媽題材每年都要占一定數量,而特種郵票的設計空間也很有限,而且很多好的選題因為種種原因很難入選,這些都是今后需要調整的地方。此外郵政企業為了產品冊用量盲目擴大發行量是導致郵票發行量增加的罪魁禍首,但要郵政放棄利益,這比引進喜聞樂見的選題還難。
保證剛需是郵票發行量的底線,如果僅發行剛需的量,理論上郵票就不會打折,畢竟大部分剛需不會流入市場,貨源少了,供小于求,打折自然消失。但郵政不滿足于剛需,還要發行額外的量,這些量控制得當才能保證其不打折。雖然2019年以來發行量已經降了不少,這部分的量也減少了很多,但還是不夠,尤其對于多枚套票應該更少一點,否則還是會打折。這就需要郵政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是都能做到呢?作者: 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