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界經常熱衷于考究郵票的原地,為此精挑細選,頗費思量。然而,采寫集郵報道同樣應該講究“原地”,才能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關于集郵報道采寫時的“原地”問題,筆者先從日期一則見報的圖文消息說起。近期,一則關于某地啟用彩色宣傳郵資機的消息見報后,當地郵局隨即就收到了多封外地郵友寄來的求戳信,均要求加蓋報道中提及的戳記。事實上,報道所指的這枚郵資機戳僅是完成了圖稿設計,尚在申報審批中還未啟用。
經了解,采寫這篇報道的作者并非當地集郵者,僅憑網上的圖稿,沒有核實其真實情況就草草寫稿,造成了報道與事實存在一定的偏差,好心辦了“壞事”。如此一來,報道中提及的郵局,對于那些慕名而來的求戳信愛莫能助,處在“躺著中槍”的尷尬境地中。同時,因報道信息與實際情況的不對稱,極易造成集郵者對郵局的誤解,引發不必要的投訴,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采寫集郵報道是很多集郵骨干日常集郵生活的一部分,各地郵友都希望通過字里行間把本地的集郵資訊和活動廣而告之,擴大當地集郵文化影響力,使更多外地的郵友能從中獲得有價值的集郵資訊,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更應該守好底線和操守。
筆者認為,采寫集郵報道首先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切不可“想當然”,也不能捕風捉影,更不可胡編虛構。因為報社編輯不可能花大把時間對每篇投稿內容的真實性一一核實,通常是出于對作者的高度信任,靠得是作者的自律,而來自新聞發生地作者的投稿,也應該成為編輯組版時的首選。
其次,集郵報道不同于郵旅見聞、集郵隨想等郵文,新聞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求準確反應事實,所以“各家自掃門前雪”在這里顯得很適用。當地的郵友對于本地的集郵新聞知曉程度肯定比外地郵友來得清楚,寫出的稿件就比較不容易“跑偏”。如果是非本地的作者,僅憑網上的一個封圖或者戳圖,往往很難全面客觀了解其真相的,如果“捕風捉影”,極易出現新聞“失真”的情況,不僅會產生誤導,也會辜負了報社編輯的信任,有損媒體的可信度。
此外,各地對于集郵文化宣傳的側重點和需求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有當地的作者才能準確地拿捏新聞點,且一般各地都有相對固定的通訊員,應該足以滿足當地集郵宣傳工作之需。
平日,郵友之間經常為一個郵票的原地郵局,用心求證。這份態度,不僅應該體現在原地集郵中,更應該付諸于廣大作者日常的寫稿之中,如此才能用自己的筆桿子講好本地的集郵故事,留下新時代集郵大繁榮大發展的真實寫照。作者: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