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郵票的發行量與其說是由題材來決定還不如說是由版式決定。2019年這樣的奇葩現象已經出現,到了2020年就更加明顯了。原本發行量的多少應該是由供需決定的,熱門題材需求量大,發行量應該大一點,而冷門題材需求量小,發行量也該少一點。而現在的郵票除了及其熱門的題材,如國慶和抗疫,其他題材的社會需求量其實并不多,畢竟現在集郵者已經是鳳毛麟角,冷熱門的需求量也差不多。只不過熱門題材郵政會多做幾種產品冊,但產品冊多的并不意味的消耗量能大多少。因為現在市場疲軟,產品冊多了也賣不掉,一般多的也就是2萬冊,少的幾千冊,大部分品種產品冊消耗的量不到50萬,和發行量對比也不算什么了。
大版是郵票印制的單位,2001年以前大版普遍較大,含郵票40-50套,2002年開始大版改成20套,之后越來越小。2019年開始20枚的大版已經幾乎不發了,原因是20枚太多,會使得大版數量減少。郵政還指望著大版開發產品冊,目前來看大版冊的銷量還算好的。如果大版都是傳統的16-20套,那么數量會少很多。2019年發行量已經公布了27套,其中5套700多萬的票大版所含套數都很少,《中國植樹節》紀念郵票(12套);《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特種郵票(6套);《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六十五周年》紀念郵票(8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紀念》紀念郵票(9套);《中俄建交七十周年》紀念郵票(8套),這五套票可以說是2019年發行量最少的品種,都是800萬以下,無獨有偶,大版都很小,最多的植樹節只有12套。2020年也是如此,800萬以下的郵票數量雖然多了,但大版越來越小,《中國剪紙(二)》特種郵票(12套);《吳冠中作品選》特種郵票(8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10套);亞洲文明(6套);《動畫——葫蘆兄弟》特種郵票(6套);《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六十周年》紀念郵票(12套);《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郵票(12套),這樣看來700多萬的套票大版是沒有超過12枚的。而16枚大版發行量就激增到800萬以上,如紅樓970萬;玫瑰890萬,這些都是16枚大版。今年只要是大版套數多的,那發行量肯定不小。而大版若是12枚以下,無論是何題材都能做到700多萬。這是什么原因?為何現在大版規格決定發行量?
這還要和現在收藏的品種有關。JT時代收藏四方連都很奢侈了,大版沒幾個人會收。而到了現在,大版已經成為集郵者收藏的品種之一,甚至有些人只收藏大版。這樣一來,大版的需求量上升。如果發行量較少,如亞洲文明720萬,大版改為16枚,那么只能產生大版45萬版,大版冊要占10萬,還剩下35萬,套票預定和零售首日封等還要占大約470萬套,也就是29萬版,剩下的大版只有6萬版,大版產品冊怎么也得占1-2萬,年底郵政還要開發年冊,這樣算下來根本不夠。如果大版改成6套,那剩下的大版數量會多達20萬版以上,郵政可以游刃有余的制作各種產品冊。
總體而言,大版變小是郵政圈錢的新手段。這樣的手段比較隱蔽,畢竟大家看到的是發行量降了,并且降到2006年水平甚至更低,只有700多萬哎,郵政好有良心啊!但實際上大版的數量和2006年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如2006年發行的民間燈彩郵票,發行量785.1萬,大版20枚,大版數量只有39.3萬,算上套票預定破版首日封等,最終存世量也就是10萬左右。而吳冠中作品選發行量780萬,大版卻有97.5萬,存世量也高達38萬版,遠多于2006年大版。當然這樣的精打細算也是沒有辦法,郵政還要靠郵票賺取暴利,單純的面值出票,郵政心有不甘啊!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