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集郵報》相繼刊發了筆者所撰的《集郵專賣店不能徒有虛名》、《網絡集郵周豈能淪為“賣貨周”》兩篇稿件,直指福建泉州郵政集郵部門長期存在的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引發了一些集郵者的共鳴,但也遭到了泉州市集郵部門主要負責人的惡意抹黑和無端指責,這也是筆者多年與之接觸中,所習以為常的。
泉州市作為福建省的“集郵大市”,自改革開放后恢復集郵活動以來,一代代泉州集郵人深挖集郵資源,開展多樣化的集郵活動,激發內在集郵活力,在集郵部門和集郵愛好者共同努力下,各項集郵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八閩集郵的一面旗幟。然而,自2014年泉州市集郵部門主要負責人變動之后,幾代人集郵人苦心努力得來的良好集郵生態,正被一步步破壞和踐踏,集郵者的幸福感也隨之日漸消退。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的一些優質的郵品,如郵票大版冊、含有特供郵品的專題冊、甚至新近發行的“封中封”等產品,都很難在泉州市區各大集郵窗口公開銷售,卻而代之的是各種郵品套餐組合。根據筆者長期觀察與調研發現,只要該郵品有一絲漲價的空間,便很難逃脫泉州市集郵部門的截留,即便一些特供郵品得以出現在窗口銷售(如近兩三年的歷史人物題材小型張四連張等),多數已是不被市場所看好的產品。雖然,這并未觸及郵政法規,但這種在經濟利益面前,罔顧國企擔當與責任的行徑,丑態畢露。
泉州市集郵部門總愚以為集郵者“人傻錢多”,卻忘了集郵者通常也是會“用腳投票”的。如此一來,泉州市區各大集郵網點除了新郵發售日以外,顧客少了,人氣淡了,門庭冷落成為了常態。
其次,對于群眾的呼聲和意見,泉州市集郵部門個別負責人經常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官不大架子卻很大。以每年生肖郵票發行活動為例,連續多年現場群眾均向在場的集郵部門負責人提出工作建議,但均未見采納,直接導致現場插隊情況嚴重,致使一些早到老實排隊的集郵者吃了虧。
筆者認為集郵部門對于集郵者處于善意的批評和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而不是總將輿情視為為洪水猛獸,動不動就想刪帖封帖堵塞言論;也更不能如同駝鳥一樣,把頭埋進沙里,掩耳盜鈴,裝作什么都沒有發生,什么都沒有看見。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心里無私天地寬。
常言道,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一家百年央企,長期以來人民群眾對中國郵政有著極高的信任和質樸的情懷。新時代,“人民郵政為人民”不能淪為一句冠冕堂皇的呼號,更應該成為央企黨員干部踐行“四個意識”的試金石和檢驗“兩個責任”的重要標尺。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與擔當的央企,必須要有講政治的高度和覺悟,樹立正確業績觀,忠實履行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用郵需求。否則,作為相對弱勢的普通集郵者群體,他們的利益又如何得到應有的維護和保障呢?
事實證明,集郵部門與集郵者是一對共生共榮的關系,但處理好這對關系需要集郵部門拿出足夠的誠意,具備適當讓利集郵者的胸懷,才能使之間的關系朝著和諧、愉悅的方向發展。文:倪俊峰
游客 (來自: 中國 廣東省 深圳市 ) 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