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年過八旬,黎老仍精神抖擻。2009年,他和老伴風塵仆仆,前往臺灣訪問了兩個月,會見了臺灣許多知名集郵家,訪問了臺灣的一些集郵協會。回來后他撰寫了多篇令郵壇感動的文章。
黎澤重,1928年生于湘潭,在學生時代就開始集郵。他于1949年9月參加革命。1978年轉業到湖南省群眾藝術館,后調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工作至1989年離休。
黎先生的“海峽兩岸架橋工程”始于1984年。
這一年,黎先生在整理郵票時,有一個讓他激動不已的發現。那就是臺灣發行的不少郵票題材常常和大陸發行的郵票題材不謀而合。如1956年11月12日大陸發行了《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郵票,臺灣也發行了《國父九十壽辰紀念》郵票等這些同題材的郵票甚至連票圖和枚數都幾乎一樣,充分說明了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同根同祖,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黎先生將這些郵票逐一成對照形式地組編成郵集,將這部郵集取名為《可喜的同一》。他的這部郵集參加了湖南省第二屆郵展,榮獲銀獎。1990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以12分鐘的時間向海內外介紹了他的這部郵集。
黎先生不僅組編了《可喜的同一》郵集,他還于1984年9月自費創辦了以溝通海峽兩岸郵人聯系、弘揚集郵文化為宗旨的郵刊。因為這一年是農歷甲子年,郵刊取名為《甲子郵刊》。26年來,《甲子郵刊》已成為架設在海峽兩岸郵人心中的一座友誼橋。
《甲子郵刊》是雜志型刊物,最初是32開本的單色印本,每期也只有20多頁,幾千字而已。現在是16開本的彩色印本,每期增加到了180頁以上。集郵界的元老郭潤康先生說:“《甲子郵刊》內容越來越好,文章水平越來越高,篇幅越來越多,印刷越來越美,令人愛不釋手。”
《甲子郵刊》與臺灣郵刊舉辦了“一刊兩版”活動,即《甲子郵刊》轉載臺灣大學《青鳥集》郵刊上的部分文章,同樣,《青鳥集》也轉載《甲子郵刊》上的部分文章,以此來擴大雙方的宣傳效果,用一句時尚的話來說這應該叫“雙贏”吧。
《甲子郵刊》執著地為統一祖國而吶喊的精神引起了越來越多海峽兩岸各界人士的關注,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屈武曾兩次為該刊題寫刊名,巴金、冰心、沈從文、黃永玉等大家巨擘,以及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等,都先后為《甲子郵刊》題贈或題賀。原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鄭培民生前還專程到省藝校看望黎老,一時傳為佳話。
《甲子郵刊》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十佳郵刊,黎澤重先生也被選為“海峽兩岸民間集郵交流會”會長。2006年,國家圖書館決定將大全套《甲子郵刊》作為資料永久收藏。
《甲子郵刊》問世后,做的一些事情可謂功德無量。
1986年初,黎先生收到一封來自臺灣的信。信是臺灣一位老兵李永延根據《甲子郵刊》上的地址給黎老寫來的,希望黎老能幫他找尋在大陸失散了幾十年的兒子。黎先生接信后,一方面在郵刊上刊發“尋人啟事”,另一方面委托青島郵友幫忙打聽。過了一段時間,青島一位郵友來信說,李先生的兒子在青島港務局找到了。黎老親自到青島核實確認后,再去信臺灣。李永延得到消息,激動得許久說不出話來。20多年來,黎老先后為18位臺灣同胞找到了在大陸的親人。
2007年7月,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授予黎先生“會士”稱號,以表彰他在集郵事業和海峽兩岸郵誼上作出的貢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是集郵界最高的榮譽稱號,全國總共只有29位,黎老是我省唯一的一位。(來源:經網 編輯 徐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