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集郵者表面上對發行量不可一世,似乎集郵就該擺出一副是金錢為糞土的樣子,不計較價格起伏,不計較虧損盈利,只是關注郵票本身,選題、設計、印刷,這才是真正的集郵者。但事實是每當郵票發行量公布的時候都會成為焦點,尤其是發行量減少的時候更是會成為引爆行情的導火索。發行量到底有多重要?
沒錯,作為單純的集郵者尤其是集郵小白,發行量多寡終究是多慮了,因為只進不出嗎,郵票預定后還管他發行了多少,這也是郵政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大家都是傻白甜,湯姆蘇,注重的只是外表,不注重本質。于是2015年開始郵票發行量猛增,各種郵票宣傳廣告層出不窮,尤其是熱門題材。記得2016和2017生肖票還引入了電視購物的宣傳,可見發行量有多大。就是讓廣大集郵者更多的關注郵票本身,淡化發行量。有一段時間發行量公布的也極為滯后,甚至用兩年的時間才公布完畢前一年發行量,這樣的行為就是讓廣大集郵者無視發行量,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三年,到了2017年很多郵票甚至是冷門題材發行量已經超過2000萬,最終使得行情進入到崩盤邊緣,就連郵政常年以來引以為傲的老郵版塊價格也下跌了不少。
發行量上漲勢必會造成價格下跌,2016年開始眾多新郵瘋狂打折,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9年,最低折扣不到3折,絕大部分都在五折以下。這樣一來,更多的編年票用于寄包裹、掛號信。而且每年預定量越來越少,因為完全可以年底打折購買年冊,為甚么非得面值預定呢。這下郵政坐不住了,這可麻煩了,打折編年票用于消耗是郵政最不想看到的情景,但受到社會輿論的制約,表面上還得裝作可以使用,于是設置了不少障礙,千方百計的阻止你來使用新郵;而預定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郵政的收入,預定不出去的,只能打折出給郵商,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于是從2018年開始發行量大幅縮減,但由于2015-2017三年的增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基數,盡管經過2018-2019兩年的減量,很多新郵依舊打折,有了打折就會增加消耗,于是乎2020年依舊縮量,再加上今年疫情的影響,新郵根本就無法放出,終于今年發行的郵票到目前還沒有打折的。
發行量是郵票價格的基石,這一點毋庸置疑。口碑爆棚的1974-1984的JT不就是因為量少才有這口碑的嗎?就算設計再牛啤,如果發行量為1992-1994年5000萬至一億的發行量,還有現在的價格嗎?沒有高價格的襯托,這幾年的郵票還有這高逼格嗎?1985年之后設計和選題的確差了不少,但更重要的是發行量猛增。1984年最低發行量還只有103萬(仕女圖小型張),套票不到500萬,到了1985年已經接近300萬(梅花小型張),套票最低700多萬,之后更是漲到了1000多萬,這還讓人怎么玩?
郵政也深知發行量的重要性,所以早就有了短腿郵品一說。早在1980年就推出了發行量僅2.5萬版的中美小版張,只不過那個時候大家有眼不識金鑲玉,錯過了。之后又推出了盼盼、紅佛小型張,發行量180多萬,比當時小型張最低700多萬少了很多。到了編年時代短腿進化了,品種更多,除了小版張,還有無齒張、無齒小版、絲綢張、四聯張、本票冊、四方連風琴折、疊色張、與港澳連發小全張等,總之就是讓這些套票以不同的版式呈現給集郵者,但比正常的版式發行量要少的多,從最初一兩百萬,到最少8萬,總之讓你覺得收藏上了就是超值,成就感油然而生。
可惜短腿已經玩爛了,JT時代十幾年三四種短腿;九十年代兩三種,而到了現在每年七八種,太多了。雖然每種發行量不超過50萬,無論放到哪個版塊都是少的不行,但品種太多,資金有限,價格總也沒有大家預期的那么高,而且品種太多,很多人放棄了。集郵者看重的是發行量,但短腿的發行量再少也入不了大家的眼。集郵者看重的還是預定套票的發行量,不關注發行量的集郵者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說的是不錯,但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大部分人還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凡人就不可免俗,最終發行量還是一個重要的信息為廣大集郵者關注,郵政更關注,還要利用其調節市場,再創輝煌呢!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