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泰山幣現(xiàn)場兌換,可以毫不夸張地用人山人海來形容,甚至有些地方動用了警察來維持秩序。由此可見,泰山幣成為有史以來最熱門的收藏品種,生肖郵票和泰山幣比完全弱爆了。為何泰山幣如此之火爆?對郵市和新郵發(fā)行有何影響呢?
泰山幣的火爆源于市場價高漲,面值5元,在現(xiàn)場兌換結束后漲到了20元,也就是說一個身份證可以獲得300元的高額利潤,這個利潤比郵政的短腿漲幅還高。更關鍵的是泰山幣到處都有收的,不像郵票經(jīng)常是有價無市。郵票和泰山幣比真是連人家的腳趾頭都趕不上。
泰山幣一躍成為市場最熱門的品種,每天成交的最大資金量。對郵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市場上的資金是有限的,大量資金投入泰山幣,郵票版塊的成交量相對會減少,這點毋庸置疑。如果長久下去,肯定會影響郵市的正常發(fā)展。不過現(xiàn)在郵市已經(jīng)非常不正常了,即使有影響也不明顯,反正新郵次新郵打折依舊,也就是五折到四點五折的區(qū)別。
郵政從2017年開始就想救市,2017年下半年縮減了部分郵票的發(fā)行量,但毫無效果。于是2018年進入全面減量階段,從2017年下半年的1400萬減到2018年的1100萬,但效果依舊不明顯,只不過打折的幅度略有下降,依舊無法挽回從郵市中逃走的集郵者。為此2019年郵政再次減量,時至今日3-4月的發(fā)行量還未正式公布,但2019年減量到800萬一線這點毫無置疑。也就是兩年減少600萬。這個減量幅度和紀念幣相比怎么樣呢?
2016年的猴幣發(fā)行量5億,生肖幣題材特殊,多一些也是應該的,那么從非生肖題材找例子,2016年的孫中山3億,而今年的泰山幣1.2億,減少了1.8億,減量幅度達到了60%。而郵票減少了多少呢?相同題材比較最有說服力,如拜年2016年為2800萬,到了2019年減到1758萬,減少了37%。幅度雖然也不少,但還是不如紀念幣的幅度大。而郵票一年的品種遠多于紀念幣,分冷熱題材,發(fā)行量較少的都是冷門題材,熱門題材依舊較多。這點和紀念幣不同,紀念幣無論什么題材發(fā)行量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2017年以來。即使是生肖幣也不會比其他題材多多少。
郵政會眼睜睜的看著四十年來經(jīng)營的市場被央行一步步啃食嗎?當然不會,減量肯定會再次提上日程,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殺手锏。2019年即將結束,后10個月的發(fā)行量一旦公布肯定會對市場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郵票的700萬相當于紀念幣的1.2億,是否能降至700萬事關新郵的生死。也是郵政做出的生死抉擇。2020年減量是一定的,今年的新預定戶發(fā)展的很少,很多地方在1121的第一天就已經(jīng)沒有余量。這就說明郵政減量的決心還是很堅定的,這是和央行爭奪市場的第一步,這一步事關重要,能否走好將關系未來十幾年的運勢。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