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郵票除在每枚郵票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用篆書及印章的形式印制了票名和圖名,還用黃色熒光油墨分別在4枚郵票的不同位置,印制了繁體的“筆”、“墨”、“紙”、“硯”的郵票圖名。
“筆”郵票上繁體的“筆”字位于郵票的下部,選自黃庭堅的《題蘇軾寒食帖跋》。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北宋詩人,世稱“黃山谷”,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學蘇軾門下,稱為“蘇門四學士”。蘇軾在宋神宗二年(1069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書行草《黃州寒食二首》詩,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張浩與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于是欣然命筆,題跋于詩稿日:“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題跋凡9行,59字。郵票上的“筆”字(圖1)取自第29字的“筆”。此帖跋曾入元、明、清內府,后流入日本,又輾轉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1995年4月6日,臺灣省郵政發行了《寒食帖》郵票一套4枚,橫式四連印刷,郵票全張4套,邊紙上則印有黃庭堅的《題蘇軾寒食帖跋》。
“紙”郵票上的“紙”字位于郵票的中部靠左,選自米芾的《晉紙帖》,米芾(公元1051~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鑒賞家。郵電部曾在1987年發行的《中國藝術節》郵票主圖即選用米芾的行書“藝”字。《晉紙帖》全帖82個字,“紙”選自第3字的“紙”(圖2)。從帖中所寫“大兒(米友仁)三十歲”推算,此帖為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所書,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筆者還未探尋到《文房四寶》另兩枚郵票上的“墨”、“硯”兩字的出處,從“筆”、“紙”的出處判斷,“墨”、“硯”兩字多半也是選自名家墨寶。另外米芾的“紙”字右邊有一點,這一點是什么意思,也同樣未找到相關的資料說明,這些還望行豸對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