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復雜的各式郵品中,與茶有關的票品也不在少數,且各具特色。
1981年發行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郵票的第12枚《妙玉奉茶》(澳門于2002年發行的《紅樓夢》郵票中也有《妙玉奉茶》),取材于《紅樓夢》第41回“攏翠庵茶品梅花雪”,詳細地描述了妙玉因人而異的選茶、選水、選茶具、選雅室等品茶的特定要求。1990年發行的集郵聯“三大”小型張,其主圖姑蘇驛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其情(客至如歸)其景(驛站風光)交融,呼之欲出。
茶具是領略品茗情趣不可缺少的泡茶器具。我國茶具的歷史悠久,樣式多姿。至明清時,飲茶盛行“景瓷”、“宜陶”為貴。1994的《宜興紫砂陶》郵票,分別為(明)三足圓壺、(清)四足方壺、(清)八卦束竹壺和(現代)提壁壺。臺灣省也發行過《紫砂茶壺》郵票,分別為宜興紫砂茶壺、曼生十八式黃泥壺、束柴三友壺和黎皮朱泥壺。還曾發行過《故宮名壺》郵票,分別為(明)青花壺、(明)瑩白壺、(清)山水壺、(清)靈芝方壺和(清)加彩方壺。香港和澳門發行的“茶具”郵票,則融入了當地的飲茶習俗和地方茶文化色彩:2001年香港發行的《香港茗藝》郵票,是首套帶香味(茉莉花香)的郵票,分別為泡功夫茶、調港式奶茶、港式飲茶特色和茗藝之樂。1996年澳門發行的《中國傳統茶樓》郵票(田字聯票),將茶樓內的特色飲食和茶客神態描繪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2000年發行有《茶藝》郵票和小型張,展示了喝茶(龍井)、飲茶(壽眉)、嘆茶(紅茶)和泡茶(普洱)的特色,小型張“烏龍茶藝”的主圖為醉茶軒茶館,內有一副楹聯“引茶會友,把盞談心”,主題鮮明,寓意深遠。1996年還發行有《幸運數字》郵票和小型張,其茶館的數字門聯是橫上聯“三二二八”,左、右聯“八四九八一六八”和“三二二三八六三”,各枚票圖為數字“2”(背影“易”字)、“8”(背影“發”字)、“3”(背影“生”字)和“9”(背影“久”字),以此(粵語諧音)提示猜中數字門聯的幸運含意,別出心裁地展示當地的社會風情,猜謎不忘祈求生意興隆、幸運吉祥,雅趣盎然。
我國歷代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留下了浩如煙海而又妙趣橫生的茶聯。
明代學者黃諫把廣州三元里鹿鳴崗下的“雞爬井”認定為佳泉名井,譽為“廣州第一泉”,為此他撰書對聯:不能洗耳,可以清心。聯語借水為喻,將洗“耳”之典反其意而用之,表達自己不甘寂寞、愿盡其才治理國家的愿望。下聯用茶具上的“可以清心”之語,除說明飲用此井泉水烹茶可使人心清氣爽之外,還蘊含潔身自好、清廉待人的意思。
老北京有一家“聽雨軒”茶室,其門聯為:三篇陸羽經,七尺盧全碗。陸羽,唐代人,嗜茶成癖,且精通茶道,撰有《茶經》一書,世人尊之為“茶圣”;盧全,唐代人,因曾寫過一首關于飲茶的《七碗詩》,傳為文壇佳話。這副茶聯對仗工穩,用典貼切。還有兩副茶亭聯也很有特色,值得細細品味:忙什么?喝我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聽他擺龍門陣,再飲三盅。
來路可數,歇一刻知味;前途無量,品一杯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