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9武漢世界郵展的閉幕,還有不到四個月2020年新郵預定即將開始,就在此時,郵政公布了2020年減量的消息。這樣的消息我們已經連續三年收到,而且都在預訂前夕。今年這個消息只不過比前幾年公布的略早了一點。
2017開始郵政進入減量通道,已經連續減量三年。但郵票依舊打折,并且范圍不斷擴大,從原先的非熱門題材,到現在超過90%的品種都打折,已經成為中國郵票似乎很難解決的問題。于是乎今年6月再次公布要大幅度減量,并且還要減少發行的品種,尤其是市場不好的郵票堅決取消發行。如何保證實施到位,并且減量幅度能達到多少,郵政卻只字不提。
發行量是價格的決定因素,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上前車之鑒太多了。但在這樣贏弱的環境下,小幅度減量杯水車薪,沒有效果。如從1300萬減到970萬,幾乎沒啥用,但也不能說一點用沒有。減少一些量,打折幅度也就小一點。2018年總體發行量比2017年少了兩成,價格也略好于2017年,盡管并未扭虧為盈,但也減少了一點損失。2019年已經發行了13套票,由于發行量進一步下降,價格比2018年有一點提升。如果2020年真能夠大幅度減量,如最低發行量降至700萬以下,相信扭虧為盈也不難達到。問題是,郵政是否舍得減少那么多發行量,尤其是某些熱門題材的減量更是至關重要,放棄制作大量產品冊,把這些量拿走,就像割肉,郵政能否做到是個問題。
當然不能籠統地說打折就只是發行量大造成的,畢竟有一些票量也不小,還在面值之上。更多的還要從發行體制上尋找答案。郵票下發是有折扣的,據說這個折扣向當低,部分郵局為了謀取利益把這些新郵以三四折的價格批發給郵商,郵商即使五折出貨也是穩賺不賠。這也是為何網上有那么多打折票銷售。如果郵商都是面值接貨或者八九折,誰還會五折賣給消費者,那不是傻子嗎?郵局為何要打折買給郵商呢?追根溯源還是發行量太大所致。
中國集郵者現在連100萬也沒有,郵票發行1000多萬,絕大部分集郵的都預定了,每年大約一半的量都用于預訂,這一部分絕大多數是面值出貨,當然不排除現在某些郵局也有打折預訂的,但這是少數現象。那么剩下的500萬怎么賣出去?行情好的時候可以放在高價冊里面賣,而現在行情不好,產品冊大量積壓,更多的票源沒處打發,郵政又不想讓讓其實現寄信的功能,放在寄信柜臺銷售,那么一次性的批發給郵商也是一個好選擇。
倘若發行制度改一下,郵政下發郵票全部面值給郵局,郵局再面值賣給集郵者,以現在郵局企業的性質來看,可能都沒郵局會接這樣的活,一分錢不賺,誰愿意免費為人民服務?。∴]政追求高額利潤的野心和需求量減少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旦發行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如六七百萬,郵政勢必要放棄大量的利益,這個時候預定量占比會加大,而郵政手中的票源會減少,等于把利益轉移給預訂戶。郵政能否做到大幅度減量,甚至減少品種,的確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
對于集郵者來說,一旦年底年冊還是打折,很多人依舊會少訂甚至不訂2020年新郵,選擇權在集郵者手中,郵政除非使得新郵能夠有利可圖,否則集郵者就會日益減少。不論得失,一門心思為集郵而集郵的人恐怕全國不到20萬,從短腿都能看出,30-40萬的短腿量夠少了,很多品種還會跌破郵局售價,可見鐵桿郵迷少之又少。
希望郵政這次能夠履行承諾,大刀闊斧的減量,不要再小步慢跑,貽誤戰機。題材多發行一些喜聞樂見的,年輕人喜歡的,不徹底改革,今后也難起來了!這也許是中國集郵事業的關鍵時刻,郵政不要再次令集郵者失望啊!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