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集郵何處不春風。2019我們充分有信心進入 “集郵后”年代。何以言之,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了,這四十年集郵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集郵前”。
《集郵》雜志重新出版,為集郵復興大造輿論。接著中華集郵聯合會,在1982年正式成立,隨后各省市集郵協會紛紛成立,而且在1983年全國集郵聯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郵展,全國各地大約有三十幾位老集郵家,來首都參加郵展。這次郵展對以后集郵的活動開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特別感謝全國集郵聯提供了如此好的平臺。一場時代的春雨滋養了集郵這片干涸的大地,各地協會也像雨后春筍,欣欣向榮。
第二階段,“集郵熱”。
從1980年發行T46猴票以后,人們對集郵開始重新認識,集郵慢慢興起。各地開始成立集郵公司,一些大中城市,也逐漸出現了郵市。各地集郵協會會員人數逐漸增加,老中青集郵愛好者紛紛要求加入。集郵協會出版了會刊,以及各種郵展也先后舉辦,人們從傳統集郵走向專題集郵,各地民間集郵組織也先后成立。民間郵刊也逐漸出現,特別到1996年,集郵進入了高潮,中國郵票成倍地發行,郵市買賣熱氣騰騰。人們不滿足于只買一兩套郵票,而是成版的購買,尤其是T46郵票瘋狂上漲后,帶動了各種郵票和封片的價格不斷上漲。那個時候的郵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男女老少爭先恐后涌入郵市,像著了魔似的,見郵就收,越貴越買。
到了1997年4月,郵市一下崩塌,“集郵熱”開始降溫。至今二十多年,郵市起起伏伏,要想再恢復到1996年的高潮,顯然是不可能的了!
第三階段,“集郵后”。
集郵家肖高鍵先生說“往事已隨花落去,集郵不會再出現高潮了”。我回答肖老“現在已經進入‘集郵后’的年代了,過去那種如火如荼、如醉如癡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但我們郵友之間的友誼卻是永恒的”。
為什么說,現在進入了“集郵后”的年代?
1、郵票越出越多,越出越美,質量也越來越好。一年發行次數也更多了,而且郵票能與時代結合,但進入郵政領域的卻越來越少,郵票使用率越來越低。這與當年發行郵票用意完全背道而馳,過去是為了方便群眾發信,現在發行郵票很快就進行炒作,而且在郵局也很少看到新郵,而且這些新郵花樣翻新,一套郵票可以變出十幾種品種。包裝越來越精美,這樣精美的郵折,誰會舍得把這些郵票拿出來用來發信呢?
2、郵集越來越多,越來越追求珍罕,而大眾性的郵集越來越少,現在要想找到信銷票來組集是很困難的。一些有錢的集郵家,為了摘金奪銀,不惜重金收購珍罕票,因此一般的郵友是很難購買珍貴的郵票,只能望而卻步,這樣普及型的郵集就無人重視。
3、不少老集郵家先后辭世,后繼無人。近兩年,走了不少老集郵家,但他們的后代一般都不集郵。如著名集郵家姜治方的兒子姜惠華二十多年前就跑到新西蘭做生意去了。
各地集郵沙龍開會,大都老年人多,中、青少年少,后繼無人。
4、郵市不景氣,有些郵市非常蕭條,無人問津。就算周末和節假日郵友來的也不多,大都是一些老面孔,很少有青少年出現,今后怎么辦,只有聽其自然。
5、但是可喜的現象還是有的,郵書出的越來越多,參加三U的人也不少,這幾年來,集郵界不少郵友走了祖國很多地方,結交了不少郵友,收集了很多風景戳。特別是民間集郵組織這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有的還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集郵事業的發展。還有就是各地青少年郵局的成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也越來越多,民間郵刊涌現了很多,其中也有不少優秀郵刊。另外一些大、中學校和社區不斷地舉辦了小型郵展,這都是令人十分欣慰的,所以說“集郵后”這一階段的特征是集郵人比過去理智了,各級郵協的領導也比過去成熟多了,認識到集郵的意義重在教育,重在培養接班人,所以說“集郵后”的年代仍然是非常可喜的。只要我們各級郵協因勢利導,有所作為,緊跟時代,我們的集郵將是大有前途的。作者:黎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