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是否能升值炒作離不開,如2012年的福祿壽喜,發行量高達1400萬,但價格依舊不低,當年曾經到過30元的高價,即使現在價格下跌了不少,但仍舊在面值之上,比其發行量略少的郵票好太多了。從這點來看,似乎炒作比發行量還重要。但大家不要忽略的一點,福祿壽喜這個題材太好了,可以說是百搭,這樣的題材并不是隨時能有的,自然受到關注,市場需求量大了,價格上漲。那么發行量還有沒有用,是不是只要炒了,不管量大量小都能升值,而不炒,即使降到100萬也惘然呢?
縱觀郵票史,但凡價格高的郵票,發行量或存世量肯定小,物以稀為貴是收藏界的公理,這點永遠不會改變。也許一時某個年份或某些票漲了,但也僅是曇花一現,時間長了還是會撥亂反正的。編年票從1992年至今已經23年歷史,其中價格最高的兩年剛好是套票發行量最少的兩年,2003和2006。2003年套票小型張降到820-850萬,2006年更是降至680-700萬,這么低的發行量升值也是順理成章。當然這個升值和炒作也分不開。市場上資金很多,郵票發行的品種更多,為什么要炒某個品種,總得有個原因,量少自然就是最好的理由。量少的票市場的貨源勢必少,如2003-2006的大版貨源實際上并不多,十幾年前還經歷過銷毀和使用,存世量已經遠遠小于發行量,市場上的貨源甚至遠少于JT后期的票量。尤其是2003和2006,這樣一來,只要資金稍微一進入,價格立馬能漲起來。
所以說,炒作和發行量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量少的年份即使當時不被炒,后期也會被關注,這是個必然趨勢。2006年郵票當年也打折,雖然折扣沒有現在大,但當發行量公布之后,立馬不打折了,到了2008年價格已經上漲數倍。再加上2007年之后發行量迅速上漲,更加體現出2006年的瓶頸,價格水漲船高。1974-1982的票也是如此,量小才是后市價高的根本原因。只有量小了才能吸引炒家,否則誰理你。
2018年發行的PP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道理。PP發行量降至33.6萬,不管怎樣這個量還是非常小的,于是人們搶PP,你想要我也想要,有人會高價購入,都覺得量小,今后有升值潛力,于是PP便上漲了數倍,雖然現在價格有所回落,但也還是比面值高出不少。2016年炒過標準化大會,2017年炒禁毒日、記者節,2018年炒央美、兩岸三通、港珠澳大橋,主要是前期量少,且大部分都是單枚套票,盤子小,這些票發行量預期比較少。當然某些品種后期貨源上來了,價格也就應聲回落。但這些炒作的根本原因還是量小,實際上,這些題材根本算不上多熱門,設計也不出色,遠不如西游記、紅樓夢、古典名畫有群眾基礎。但現在群眾集郵的沒多少人,有群眾基礎遠不如少發行幾百萬來的有用。這些熱門票發行量肯定不小,出了那么多產品冊,集郵者都知道量大,更何況于郵商。現在的中國郵政越來越逐利,好題材加大發行量,美其名曰適應市場,而冷門題材減少發行量,結果熱門題材反而打折比冷門題材還厲害。熱門題材一般都是4枚以上的套票,大發行量,不打折天理不容??!
越是熱門品種,發行量越大,打折也越大,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熱門品種在郵市中成為冷門。2018年的紅樓(三)甚至連大版都打折了,更別說套票。要是放在幾年前,紅樓夢、千里江山圖、四景山水圖這樣的票還不得大炒熱炒一番,但現在還不如那些小票,究其原因還是發行量太大所致。如果郵政能夠審時度勢的看待市場,發行量的安排不要考慮是否熱門,按照枚數多的安排一些量少的瓶頸郵票,就像74-82的JT那樣,這些大套的熱門郵票自然也會升值,甚至超過那些冷門的小票。實際上現在的市場熱門票的需求量也不大,畢竟集郵者已經剩不下幾個了,多發的幾百萬誰要??!80年代的熱門題材反而量少,如1980年的桂林山水150萬、臉譜150萬、留園100萬,1981年的宮燈120萬、廬山139萬,要是這些題材放到今天發行,發行量還不得比其他的大出很多,就算設計的再好也沒用了。可惜郵政放不下眼前利益,把這些熱門題材當成能生金蛋的雞,甚至直接殺雞取卵,長久下去市場怎么可能好呢!也白瞎了這些好題材好設計。
綜上所述,發行量是炒作的基礎,也是市場的風向標,是集郵者十分關心的數據。發行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郵商的炒作目標。目前的新郵打折依舊嚴重,2014年以后的郵票幾乎都在打折,究其原因還是發行量太大了,今后郵政需要繼續減量,以郵政這磨磨唧唧的減量速度,恐怕減量至少要持續到2022年了。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