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發行量已經公布,最少量為1034萬的屈原小型張,最多的當然還是生肖,高達6800多萬。其他的大部分套票多集中在1100-1400萬,明顯這個量還是偏大。2018年發行量的底線是多少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2018年贈送版發行750萬,這里面包括了大小版預訂以及部分余量,贈送版沒有產品冊。小版全國預定量約80萬,大版最多10萬,庫存怎么也得有50萬,這才出現整包贈送版充斥市場的現象。也就是說減去大小版和庫存,套票預定量610萬套。大版也要占發行量,10萬的預定量按照2018年版式來看,大版最小的1套一版(詩經),最多的20套一版(拜年、元宵節、大雁、水果),剩下的大多為12-16套一版,大版所占的量大約為10-200萬套。套數較多的大版,發行量肯定會大一些。
這樣算下來,只計算預訂量需求,不考慮其他因素,詩經最少量只需610+10=620萬就夠了。而水果需要610+200=810萬。12套大版最低量為610+120=730萬;16套版票最低量610+160=770萬;8套版(長江經濟帶)610+80=690萬;6套版票(廣西、寧夏、喀什)最低610+60=670萬;2套版票(24節氣)610+20=630萬。當然發行量并非按照預定需求最低量發行,要是按這個量發行早就不打折了。
這些都是理論上的,實際發行量還是多了不少。起碼還有每套平均50萬的庫存,10-24萬的零售量,20-40萬的首日封(普通封、絲綢封),熱門品種首日封的量也會大一些。記得去年零售量最少為不到10萬,包括詩經和小型張。其他套票冷門題材14萬,熱門24萬。庫存多少也得看題材,如生肖奧運名著等將來制作產品冊用的比較多,庫存會相應大一些,其他的品種略少。也有一些品種,郵政會刻意減少發行量,以提高全年的年冊市場價,吸引大家預訂下一年的郵票。
某些熱門品種產品冊較多,如紅樓夢、四景山水圖、長江經濟帶、詩經、改革等,這些往往在發行時就有很多產品冊,發行量就會在此基礎上增加不少。所以才出現紅樓夢1476萬的發行量,多出來的很多制作產品冊和庫存了。此外,2018年開始市場上產品冊的種類也少了,除了生肖的產品冊較多外,其他品種幾乎尤其是冷門題材,幾乎沒什么產品冊。畢竟產品冊也需要成本和設計,做出一大堆賣不出去也是浪費。尤其是小版冊少多了,2015年的時候還有小版鏡框,現在都取消了,這才能出現120萬的小版發行量,否則光制作產品冊就得使用至少50萬以上的小版。
能否按照底線發行就是郵政的良心所在,2006年的三套就是按照底線發行的,之前也有一些文章分析過,680萬-720萬就是2006年的底線,而且三套票的版式都屬于比較大的,烏蘭夫(690萬)和領導人(680萬)都是20套的大版,鐵路(720萬)為16套的大版,鐵路之所以多了一點,是因為鐵道部分走了一些。2006年大版預定量僅2萬,大版冊對發行量的影響比現在小得多,而且2006年新郵零售制度執行的并不嚴格,這些量小的郵票當年連零售都沒有。
比這個底線再少,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但從2007年開始郵政老毛病又犯了,逐利越來越激烈,發行量超過底線越來越多,打折也就在所難免。2019年減量的基礎是預定量減少,這點做到了,產品冊也相應減少,就連今年的首日封也從幾年以來雷打不動的20萬減成8萬,這些都是要為減量做準備啊!如果下半年發行量與底線差不多,2018年必漲無疑;如果超量控制在20%以內,行情尚可,雖然不會上漲太多,起碼能止跌企穩;超量三成以上市場根本無法容納多出來的郵票,只能打折,實際上半年大多數品種超量35%以上,打折也就順理成章了。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