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信函通信模式幾乎停滯的狀態下,能夠使用郵票制作首日實寄封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集郵者。銀行大量的對賬單,基本上是機戳代替的商業信函和廣告信函,不在集郵信函的討論范疇之列。
那么,每一年發行的二十多套郵票,集郵者如果要全部收集原地首日實寄封,憑借一己之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根本無法結交所有的郵友互寄。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網站預訂,繳納全年預訂款近乎五倍到十倍的價格,由專業的網站和大戶代為辦理,他們有廣闊的人脈和資源,能夠做到。另外一種,就是自己采取“逆原地”的辦法,在新郵發行首日,找到相關原地郵局,倒寄再回退的辦法收集,比較便宜,也是目前廣大集郵者普遍采用的辦法。
如2017年外國音樂家,不少集郵者就將整版郵票寄往波蘭、德國、匈牙利,采取“退回”的辦法收藏,國內各地的郵票也是如此的照貓畫虎操作,將不少郵票通過尋找相關地或者原地郵局,“逆原地”退回的辦法寄出,再回收。
問題是,不管國內還是國際,“逆原地”的風險太高,付出的代價很大,很多時候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不僅無法回收,還要冒著時間和票封全部丟失的巨額經濟損失的風險。筆者每年因為丟失、毀損、被代簽的國際、國內掛號信函,經濟損失都在數百元之多。
當前“逆原地”首日實寄封收集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因為采取“虛擬”收件人的模式,理論上信函是經過三個月后是要被退回寄件人的。實際上卻是,個別逆原地的郵局不配合,將信函“故意”簽收,采取代簽模式,以此來“懲罰”在他們看來,是給自己工作添亂的集郵者,讓你吃一塹長一智,不要再無緣無故的采取“虛擬”收件人的辦法來獲取“逆原地”的首日實寄封。這類郵局的辦法不可謂不好,就是多多少少有點不地道。
還有的“逆原地”郵局見多識廣,發現集郵者制作的郵品后,當時退回到了集郵者所在的投遞局,所在的投遞局以時間未到為借口,再次“強行”退回“逆原地”郵局,硬生生的等待三個月。等到了三個月的規定時間,“逆原地”郵局想起來要退回時,發現已經找不到了,想要退回都不可能。
比較負責的郵局,采取查無此人退回的辦法,但是因為往返時間較長,集郵者很可能收到的實寄封已經面目全非了。有的郵局工作人員,因為“厭煩”這些集郵者的信函,在退回時,會熱情的“人為”增加一點操作,集郵者收到的信函,不是已經嚴重毀損,就是票被人為揭掉,再就是水漬,或者人為被蹂躪成一團廢紙,再退回。因為集郵者是“虛擬”收件人,基本上是理虧,處于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地步,只能自認倒霉,或者放棄“逆原地”的辦法。
國內“逆原地”首日實寄封即便是掛號,被人代簽,或者丟失,集郵者根本無法維權,更不要說三倍郵資賠償了。只能不了了之,相關人員根本不會受到任何的責任追究,即便是明知道故意的,人為的,破壞的,泄憤的,也是無可奈何。國際的,更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回來了就是賺的,回不來了就不要了。因為撥打11185投訴,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更不要遑論恢復原狀了,集郵者只能自認倒霉。
久而久之,國內和國際的“逆原地”首日實寄封的收藏只能越來越少,部分郵政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或許真的減少了,集郵者只能選擇放棄,他們的心寒了,涼了,碎了,大量庫存品無人問津,玩封的沒了,票還賣給誰?沒有消耗的編年票,發行量等于庫存量,面對越來越少,不斷流失的集郵者大軍,屈指可數的“年冊族”們能撐起集郵的半邊天嗎?
捫心自問,集郵者們迫不得已采取的“逆原地”首日實寄封收藏活動,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割舍不下對集郵的熱愛,用實際行動和微薄的薪資人為消化庫存,消化發行量,有錯嗎?
因為增加了一點點的工作量,就厭煩、厭惡、討厭集郵者“逆原地”收藏活動,抱著狹隘的心態對付這些首日實寄封,人為制造障礙,或者幸災樂禍的代簽,損毀,這種心態要不得,更不值得提倡。
廣大集郵者為了集郵,已經付出了很多樂。尤其是實寄封的收藏者們,更是身體力行的用實際行動來傳承集郵文化,用互寄和自寄的辦法來收藏很多人眼中不值一文的郵票和實寄封,讓他們辛辛苦苦的付出化作泡影,涼了的,不僅僅是集郵者的心。只能讓越來越式微的集郵活動更加式微,更加人才凋零,更加后繼無人。
或許到了那一天,我們不斷提倡,反復強調的實寄封才能得到重視??峙履莻€時候,誰敢拍著胸脯保證,已經傷透了心的集郵者們還能回歸集郵,還能再提起興趣,重新開始首日實寄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