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個郵報郵刊、集郵網站、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各種媒體,紛紛進行了郵政方面新郵減量和提振市場的重磅報道。
通過各種大數據、分析對比,不斷強調目前郵政方面在提振市場方面所做的努力,2018年郵票發行量計劃比2017年減少29%,超過之前所說的27%。諸如郵政方面在四輪狗發行前承諾的,四輪狗將是本輪生肖票發行量最少的,根據公布的數據,《戊戌年》生肖票套票發行量比《丙申年》猴票減少600多萬套,比《丁酉年》雞票減少2000多萬套,減幅達到20%多。同時嚴格控制大版使用,零售和預定用票直接在郵票印制局破版下發。
2018年部分套票發行量調減近40%,部分小版票調減超過50%。2018年普通空白郵資封片和紀念郵資封片發行量調減近70%。2018年紀念郵資封片預計在100萬套左右,最低將達到80多萬套。普通空白郵資封片減少至33.6萬套,降幅達到69%。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郵政方面提振市場的舉措不可謂不強,用心良苦,可以說是進行了較大的努力和改正,也是為2019年新郵預定鋪路。可以說,如果再這樣下去,2019年新郵預定恐怕將慘不忍睹,這是郵政方面最不能接受的。
問題是,雖然郵政出臺了新郵減量的重磅舉措,祭出了“減量”的大旗,但是市場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廣大集郵者和投資者,包括大大小小的郵商根本不買賬,市場上和網絡上其實是噓聲一片。
2018年至今,除過戊戌狗以外,發行的新郵幾乎都已經打折了,減量幾乎達70%普通郵資封片,引發炒作噱頭之外,基本上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郵政看來,祭出“新郵減量”的大旗,市場上應該會出現立竿見影的反映,可惜半年都快過去了,市場依舊用一片慘綠,慘不忍睹來回應。這說明,目前整個市場極度缺乏信心,大宗交易資金不斷創出新低,交投慘淡。
我們注意到郵政方面最有說頭的戊戌狗,一是只是比丁酉雞年減少了2000多萬套,還是遠高于市場承受能力,要知道丁酉雞年的發行量是天量,用天量的發行量做參數減量,本身就不科學,根本沒有可比性。二是減幅只是20%,遠遠沒有達到之前公布的27%,在使用機制不暢通的大背景下,發行量等于存世量,用巨大的存世量來推動新郵價格上漲幾乎是癡人說夢,2017年全年票價格的“腰斬”,與其說是市場反映過度,倒不如說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宣泄。
這次郵政方面推出的新郵減量舉措,廣大集郵者呼聲最高的現行包裹、EMS不能使用郵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最強烈的改變發行機制和發行渠道,普通綜合柜臺敞開銷售多余編年票和郵資封片的問題沒有得到正面答復。
既然是新郵減量+提振市場,為什么還要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不一次到位。僅僅依靠新郵減量根本無法提振市場,僅僅依靠幾十萬集郵者根本無法消化發行量依舊達到1000萬套的新郵,市場的信心已經嚴重動搖,集郵者已經沒有投資的意愿,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經到了歷史最低點,甚至已經麻木不仁了。
面對郵政方面已經釋放了誠意,廣大集郵者和市場一定會有所觸動的,我們要給郵政方面一點信心和時間,大家都在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如果市場繼續惡化,不排除郵政方面會繼續出臺更大力度的措施。
問題是,不從根本上解決包裹、EMS無法使用郵票,綜合柜臺購買不到新郵和郵資封片、市縣級城市沒有集郵柜臺這三大“頑疾”,就無法從根本上助推中國集郵健康可持續發展。新郵減量的“藥效”只能是曇花一現,減量過猛有可能矯枉過正,適得其反,難道屆時再擴大發行量來應對嗎?
新郵減量+提振市場,郵政和集郵者要攜起手來,走合作雙贏的道路,讓利于民,不與民爭利,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來源:老哥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