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郵市持續低迷,郵政方面對于集郵產品冊開發的熱情和力度卻是有增無減。
很多人將郵市低迷歸咎于郵政方面產品冊的過度開發,溢價開發產品冊導致。筆者認為郵政方面作為企業,網廳作為最重要的銷售渠道,開發產品冊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問題是,近年來網廳產品的市場表現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甚至是令人大跌眼鏡。
網廳敞開供應的各類產品冊和郵品,購買的集郵者不多。反倒是一旦限購,就給人一種緊張的認識,如每人限購一枚的各類小型張,每人限購10枚的普通郵資片幾乎是一上架就售罄,尤其是今年大規模減量發行的普通郵資封片,市場價還可以,表面看起來給了集郵者一點點的“甜頭”。
另外,通過搖號購買各類“短腿”郵品似乎是當前集郵者用原始價購買的唯一手段。集郵者通過限購和搖號購買到的網廳郵品,真的是能分一杯羹,嘗到真正的“甜頭”嗎?
倒朔看一下市場表現,客觀冷靜的分析一下網廳限購和搖號產品的投資價值。最近的常州郵展方聯特供跌破30元,這就把很多郵友通過網廳購買的龍城郵緣40元售價+10郵政小包,合計50元的郵友結結實實的“坑”了一把。
而16元搖號獲得的《常州2018第18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特供郵折的郵友,還需要耐心等到6月11日之后才能陸續提貨,到時候想出售,賺個辛苦錢,基本上獲利空間已經不大了。
反過來,能賣出高價,發行首日迅速出貨的,都是有關系,有門子的“高人”,普通集郵者和投資者只能跟在后面做“接盤俠”,或者是被動“活雷鋒”。
《常州2018第18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特供郵折被稱作參與搖號郵友熱情度最低,中簽率最高的,將會直接影響下面發行的各種搖號產品。
反過來,再看玄奘四聯體小型張、張騫四聯體小型張,緊俏到搖號才能購買,468元的發行價把所有參與進去的人全部“坑”了進去,市場用慘痛的教訓給所有參與者留下了終身難忘的教訓。
賣不出去,沒人要,打折到了半價的地步,中簽者只能揮淚大甩賣,還是賣不掉。還有搖號才能得到的孫中山三地郵折,35元發行價,市場打折。同樣搖號才能購買的狗年大版折、小版折、雞年大版折、小版折,一樣的打折打折,不商量。
此外,外國音樂家(二)本票冊、中國恐龍本票冊、西游記(二)四方聯郵票折、千里江山圖長卷郵折、《郵誼連四海》中國2016年亞洲國際郵政特供郵折、海上絲綢之路本票冊、長城長卷版郵票珍藏等等,市場表現乏力,要么是打折,要么是交投意愿不強烈。集郵者完全不需要通過網廳搖號,費時費力,真正需要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大多數情況下比網廳搖號還便宜。
這幾年,網廳的千里江山圖開封龍庭原地首日實寄封,每人限購3套,35元發行價不打折。照樣市場不買賬,新票發行首日跌破面值,信銷票收藏者不會大費周章的從網廳購買首日實寄封剪下來留存為信銷票。首日實寄封收藏者熱衷自制,35元發行價的確有點高。
網廳的時間差給了能量大的人當天拋售的“黃金機遇”,把后來參與的人套了進去,導致參與的人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缺乏信心。同時讓廣大集郵者產生了網廳與民爭利的疑問,為什么同樣的產品,網廳發貨的時候,市場往往已經慘不忍睹了。
參與的人,每參與一次,就要被套牢一次,被動做保管員,替網廳保管尚未到手就已經打折的產品冊和郵品,長久以往,誰還敢參與,誰還有資金參與。不少郵友調侃,坐著高鐵都攆不上網廳限購產品、搖號郵品下跌的速度,自嘲“珍愛生命,遠離搖號”。
反過來看紀念幣可以回存銀行,用面值來保證,參與的投資者不會虧的太多,至多虧得是時間。網廳出售的產品一律不退貨,一律不保證發行價,打折一概不理,基本上屬于賣出就不管,而且發貨時間和發行時間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差,集郵者基本上屬于“賭”的心態。
網廳產品一方面提前收取了集郵者足額的資金,保證了自己發行產品冊的“下家”,穩定了貨源和籌碼,類似于“鎖倉操作”;另一方面通過時間差,將自己手中的多余的籌碼拋向市場,賺的盆滿缽滿。因為“鎖倉”貨源一個月后發貨,網廳產品一家獨大,市場被動接受網廳產品拋壓,伴隨著履行發貨,價格迅速回落,網廳已經賺夠了,賺足了,一個蘿卜兩頭切。
后來的人要么成為“接盤俠”,要么成為“活雷鋒”,讓原本想搖號賺個小錢,以藏養藏的人的利潤徹底失去,不僅沒有利潤可言,還要被動保管這些產品冊、搖號郵品,要想回籠資金,只能打折,客觀上加劇郵市動蕩。
網廳產品如果長時間以犧牲集郵者的利益為代價,以打折為代價,頻繁的與民奪利,最終傷害的是自己的信譽和招牌。信息化時代,價格成為牽動所有集郵者、投資者最為敏感的神經,一漲一跌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沒有了集郵者的參與,網廳產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算是現在緊俏的限購和搖號,到時候就算是真的不限購不搖號,敞開供應,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愿意購買了,很簡單,買了就套,市場打折,買了賣不出去,誰傻啊!
集郵者最后呼吁:網廳搖號限購產品,慢點跌,站直了別趴下!來源:老哥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