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面值1.20元,其市價應是多少?有人覺得賣0.50元很不正常,其實這有什么不正常的呢?使用渠道幾乎為零的郵票,其面值的意義越發邊緣化了,在幾分錢印刷成本的情況下,能賣到0.5元已經是暴利了。為了讓郵票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管理層正在加快研究政策。研究好了還要制定規則,制定好了規則還要論證,論證好了還要設計相關設備,設備有了還要培訓,培訓好了還得論證可行性。總之從研究到全面使用之間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既然新郵的使用渠道在短期內不可能有改觀,長期看還是未知數,那么集郵投資該朝哪個方向走呢?很明顯,學學人民幣投資收藏。人民幣的老品種成為投資者的主流,這表明放棄炒作新郵,回歸次新郵和老票的投資是可行的、正確的。
過去,新郵曾經輝煌過。五十年代,群眾出于對新中國的熱愛而收集當時發行的老紀特郵票;上世紀八十年代集郵者出于對藝術的欣賞而出現搶購JT票的熱潮。那時候的郵票就是現金,在郵局使用暢通無阻,加上發行量較少,所以在社會出現了郵票比人民幣還珍貴現象。盡管那個時候人們的人民幣不多,但是集郵者依舊更喜歡郵票,甚至一枚珍貴的郵票只能拿同樣珍貴的郵票來交換,錢可能都買不到。
為什么以往新郵會受青睞呢?因為當時的集郵公司屬于公益性質國家事業單位,實行的是行政管理模式。現如今集郵公司成為了企業,一個依靠新郵獲取利潤的企業,再去炒作新郵,即便是一時得意,又豈能長久?現如今作為使用渠道受限制的新郵,即便是打了折,又有什么投資價值呢?
作為文化收藏品——郵票,本該拋開面值的束縛,走其本身固有的價值之路,而現在新郵市價受制于面值,說白了被面值忽悠的“遍體鱗傷”難道不可悲嗎?早些年,北京管收藏者叫玩兒家、玩主兒等,細思很有道理。玩兒什么呢?玩兒的就是歷史價值,玩兒的就是珍罕,玩兒新郵是不是顯得太低了點兒。
而老票,作為歷史的見證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文物屬性沉淀,歷史價值的結晶,理應像一、二、三、四版人民幣一樣更加受到投資收藏的青睞?,F在老票雖然不很景氣,但其價值是永不消失的,更不會像新郵那樣動輒深幅打折也無人問津。
綜上,有價值的總有一天會被市場認可,這就是市場的“道”。誰違背了這個“道”,不管怎么忽悠,都是徒勞的、無濟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