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預定年年有,但郵政對預定數量真是當作國家機密一樣三緘其口。去年預定的時候,只是透露了2018年新郵預定量比2017年減少80多萬套,但2017年到底是多少呢,不知道,所以即使減少80多萬,還是不知道2018年到底預定量有多少。
是不是全年預訂量一直都是機密,這也不是。《中國郵票史》第九卷曾經提到過1989年預定量為800萬套,之后再也沒有在官方渠道公布過郵票預定量了。而進入1992年之后的編年票時代,連相關的《中國郵票史》也沒有出過,只出到了1991年,第十卷似乎永遠見不到了。其實編年已經有26年的歷史,時間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版塊,早都該公布一些數據了,郵政卻遲遲不愿意公布。
現在的時代變得更好了,法制更健全,執法更透明公正。為什么郵票預定量這樣一個簡單的數據不能面向社會公布呢?再說郵票發行量也是如此,雖然現在也會公布,但時間太晚了,郵票已經發行了近一年,發行量卻還未知。現在的發行量只公布到了2017年4月,根據郵票發行后半年銷毀的政策,至少7個月后就應該有數據發布才對,更何況現在的郵票有沒有銷毀還是個疑問。那么郵票發行量理應公布到2017年9月了。
預定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數據,不需要銷毀后公布,根本沒有時間差,完全可以11月結束預定之后立即公布,郵政為何不公布,耐人尋味。畢竟如果預定量不多的話,發行量還那么大可能會更加影響各項郵品的銷售。希望郵政能夠及時公開這些信息,每年花大量的資金預定新郵的集郵者有權知道這些,不要讓大家只能根據贈送版的發行量來猜測預訂量了。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