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14-2016的狂潮之后,編年票進入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冷卻期,2017年開始大量新郵打折,雖然2017年新郵預定前夕,郵政放出減量的信息,但還是沒有阻擋2018年新郵打折的腳步。目前來看,新郵次新郵打折普遍低于五折,如此高的折扣率歷史罕見,而對于2017年套票預定戶來說,191.8元的年冊,市場價僅110元,如果不計贈送版和小本票,市場價低于百元,贈送版也救不了年冊啊!上百萬預訂戶的利益誰又來維護?
郵票打折表面上是預訂戶的損失,實際上也是國家的損失,不僅是經濟利益也包括社會利益。郵票雖然被定為印刷品,但在國際上還是國家的明信片,各個國家都會發行郵票,中國郵票打折不也是國家明信片信譽在打折嗎?尤其是一些重點題材打折,那社會影響會更差。如何防止打折,郵政雖然在做,但做的還遠遠不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減量。
2017年的發行量普遍為1700萬左右,即使減少27%,還有1200多萬,這個量在市場上一點號召力都沒有。畢竟現在預訂戶不到100萬人,其中有些人預定的套數較多,還有某些人屬于投資行為,大量預定,這樣才使得全年預定量超過400萬套。只要今年的年冊依舊打折嚴重,馬上明年套票預定量會馬上減少三成以上,鐵桿郵迷現在越來越少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減量不到800萬基本上沒啥效果。所以發行量至少減少50%才有可能不打折,而減少到700萬則肯定不打折。
第二,產品冊適當減少。
應該說從去年11月開始產品冊種類已經在減少,但減少的肯定不夠。產品冊是郵局與民爭利的終極行為,產品冊增加無疑會增加發行量,一般來看,產品冊越多的郵票,發行量也會越大。產品冊當然不可能徹底根除,畢竟還有部分郵迷沒有機會預定大小版,產品冊的存在可以增加他們擁有大小版的機會,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但郵政應該減少品種,降低價格,什么品郵商賞析、小版鏡框等都應該取消。而大小版郵冊也應該減少發行量,每種不要超過2萬冊,此外定價應該按照面值的15-30%加價。即使面值銷售也賺翻了,更何況加幾倍價格銷售,郵政太黑了,這可真是一本萬利。
第三,擴大郵票使用范圍。
目前郵票使用的范圍很狹窄,只有平信、掛號信,而使用更多的國內小包,EMS等卻不能使用郵票。郵政應該把這些領域全部開放,并且投入一些郵票真偽檢測儀,不能因為有假票的存在,就連真票也不讓使用,人民幣的假幣比郵票假票多得多,大家不也都在使用,也沒見國家停止使用人民幣啊。只要消耗一端能夠暢通無阻,那么打折票就能很快減少了。
第四,新郵零售采取預約制。
對于大部分集郵者來說有預定,根本不會去排隊購買,所以購買者不會太多。但很多地方郵局并不會把零售量完全拿出來銷售,原本排隊的也許只有10人,每人1套,零售量200套,也會告訴你賣完了。這也太假了,明顯是被截留了。零售量現在是透明的,可以效仿銀行銷售流通紀念幣一樣,先網上預約,再去購買,并且設定購買時限,如三天之內或一周之內,把這些量全部拿出來,防止截留。如果最終沒有賣完,半年后果斷銷毀。這樣才是最公平公正的做法。
第五,取消短腿。
短腿品種老早就被萬國郵聯定位為有害郵品,而近十年來中國郵政每年樂此不疲的堅持發行,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短腿品種應該全部取消,或者是按需供應。即在銷售期(半年)之內足量供應,在半年之后停止銷售,并且沒賣掉的銷毀。之后再公布銷售量(發行量)。當然最好完全取消,其實90年代有好多年連小版都沒有,更別說短腿了,短腿其實是郵政圈錢的終極武器,早該取消。
第六,半年之后的銷毀嚴格執行。
發行期過后銷毀這是2006年定的政策,到現在已經12年了,但是否還能嚴格執行就不好說了。尤其是眾多的產品冊幾年了還在郵局銷售,也應該算作沒有賣出的品種,半年之后也該進行銷毀才對。但郵政總是在耍猴,半年后沒賣掉的統統入冊銷售,那制定這樣的政策還有什么意義。根本就是哄騙廣大集郵者的行為。相信如果嚴格執行銷毀的政策,發行量至少比現在少20%。政策是好政策,只可惜被郵政念歪了。
總而言之,郵政不要總想著經濟利益,如果能讓利于民,打折就好解決,否則只能愈演愈烈!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