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至上而下開展的力度最大的新郵打假行動年,但是從效果看并不明顯,感覺郵票打假不怎么被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被端掉的制假販假團伙屈指可數,但是市場上的假貨可不是這樣,僅僅新郵這一個板塊就已經屢見不鮮了。為什么新郵打假總是效果不佳呢?
新郵造假受害者主要是貪圖便宜的集郵者,郵局損失并不大,因為在郵局唯一可以貼郵票的信函件也被打折更多地郵資封替代了,況且信函件一直是國家補貼的虧本的基礎服務,貼什么郵票對于郵局影響不大,所以贗品郵票對郵局的危害也不大。郵政方面唯一受害的就是集郵公司,廉價的贗品沖擊了集郵公司的銷售業績,這與人民幣不一樣,人民幣造假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其打假力度不知道要比郵票大多少倍。大概這就是新郵打假效果不佳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樣,贗品的危害不能任其發展,要有零容忍的決心。當然了喊口號很容易,也會很漂亮,關鍵還得看效果。民間的打假力量不容忽視,他們為了識別贗品,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他們這么努力的動力除了是興趣之外,也有打擊贗品,凈化市場,讓自己免受其害的原因。然而遺憾的是,民間集郵者的努力很少能夠得到官方的鼓勵,更別說獎勵了。現在打假是該獎勵的沒有獎勵,該懲罰的沒有得到懲罰,所以打假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如果管理層能夠設立資金專門獎勵贗品研究人員,那么就會讓贗品無處藏身,至少讓造假者知難而退。過去集郵界有幾位老前輩專門寫著作研究郵票辨偽,但是后繼無人;現在贗品都不知道改進了多少代了,而卻難覓繼承者之身影,不能不說這與獎勵效果不到位有關。所以希望在郵票打假這一方面,管理層要做到一手抓獎勵,一手抓懲罰,兩手都要硬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