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年,廣大郵友們忙的是不亦說乎,從滿頭白發的老年集郵者,到不少青年集郵者,都是人手不少明信片、信封,集中在各個城市中心郵局,齊刷刷的等待著過機戳。
網絡上,各個微信群、QQ群、各個交易論壇、交易網站、微店上也是大量代辦的信息充斥期間。
在原先國版雞狗交替戳、狗戳繼續使用的大前提下,郵政方面在全國相繼推出,3月2日雷鋒、3月3日人大、政協、3月4日周恩來,不少城市繼續推出十二時辰機戳,令廣大機戳愛好者和集郵愛好者在最初的興奮之后,感覺到不少的迷茫和不解,那就是口袋里的錢袋子,明顯有點吃緊了。
自寄尚且可以保證,互寄則是要給全國各地郵友們互寄,有言在先,不能失信。幾個十幾個還可以,多了明顯就有點著不住。郵政方面似乎從去年國版二十四節氣中嘗到了甜頭,一帶一路、張騫、十九大,機戳的頻率和速度明顯加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廣度和強度也明顯提速。
一句話,金錢的力量是偉大的,經濟效益決定服務水平,真的是真理。大頻次的投入機戳,簡單易行,操作方便,經濟效益卻是成倍的增長,郵政方面熱衷推行機戳和發行機戳產品的目的不言而喻。
反過來看,廣大集郵者們再三呼吁的減少發行量、敞開編年票供應,擴大線下零售量的呼聲,再次得不到郵政方面的任何正面回應。
機戳作為郵資憑證的一種,作為一種簡介扼要的郵資憑證,少量的,適度的,值得提倡。一旦過濫、過頻、過多,就難免會重蹈編年票增量發行的覆轍。
要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區區一個二十四節氣、十二時辰算什么,我們還有八仙過海、五十六個民族、水泊梁山三十二天罡、七十二地煞、還有八百羅漢,只要郵政高興,冷不丁給你全部推出來,估計最堅定的鐵桿機戳迷都會直接歇菜,蒙圈不行。
從這幾年機戳發行的地域來看,郵政基本上是進行全國布局,在全國范圍內每個省、自治區有計劃、有目的的選擇幾個城市(區)發行,惹得不少機戳迷非要集一個“大全套”不可,郵政的錢包怎么能不鼓起來。
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大全套”可以,每次都是“大全套”,一年多少機戳,有多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大全套”?集齊了“大全套”又能怎樣?
因此,機戳發行,要嚴格掌握,從嚴適度,作為郵票的必要補充,不能過多過頻過快,更不能喧賓奪主,適得其反。每年國版機戳不超過二個,地方以省、直轄市為單位,原則上不超過一個,最多不超過二個。
最重要的一條是,機戳發行前要提前在全國范圍內公布計劃,不要搞“一刀切”,更不能拍腦袋的臨時起意,搞得集郵者不知所措,更臨時倉促出臺,質量和效果都不盡人意。
可能機戳帶來的經濟效益,令郵政方面不愿意輕易放棄,或許還會不斷增大和加快發行。那樣的話,編年郵票增發導致的目前市場就是機戳的明天,恐怕到了那個時候,一個好好的收藏品又會給玩壞了,空留下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