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銷票收藏是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每次都會引起強烈的共鳴,尤其是典型的純粹性集郵者們,更是對信銷票愛的不得了。反倒是投資或者投機的圍觀群眾,對于信銷票不感冒,甚至是嗤之以鼻。
今天,信銷票的收藏伴隨著集郵活動的起起落落,似乎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簡單概括就是內行不買,外行嫌貴,吃瓜群眾瞎打哄哄。
編年信銷票高于同面值的編年票,這是不爭的事實。就說信銷票收集的成本吧,簡單算一筆賬。如果是互寄,需要互相寄發,需要去郵局寄信,不管是來往的交通費、信函費等等雜七雜八的費用,都是一筆費用。還不包括丟失,或者揭票、水浸等各種意外造成的損失。
如果是購買,每一次都要支付郵費,信銷票本小利薄,網上出售的人基本上都不包郵,而你缺少的往往是一套、兩套,不可能為了包郵,人為擴大購買不需要的,得不償失。
如果一套信銷票三四元,或者五六元,再或者十幾元,每次一筆五元郵費雷打不動,一年按照三十套信銷票計算,從七八個賣家手中,分多次購買,每次按照購買兩套計算,一年下來,郵費需要75元(30/2=15*5)。
這只是掛號信一種模式,有的出售的店家很固執,怕麻煩,只發快遞,快遞費雷打不動15元,信銷票附加成本就更高。還有就是如2011-2015,編年票價格居高不下,中國夢(一)小型張最高沖到六七十元,當年的信銷票成本也高。
網上專營信銷票的店鋪很少,基本上都夾雜著新郵票、封片之類的,單單靠信銷票估計得餓死。收藏的人太少,一上來就講價、求包郵,還有個別的收到貨后,雞蛋里頭挑骨頭,硬生生來一個霸王硬上弓,貨到砍價,好像全是他的理。
凡此種種,導致有的店鋪價格標高,應對包郵、砍價的郵友,有的被逼的再三聲明,售出不退,看圖看品,不接受收到貨找茬砍價。還有的,對個別收到貨后立即再砍價的不良買主進行含沙射影的嘲諷和人身攻擊,不利于團結局面。
即便如此,信銷票轉讓還存在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變現不易,甚至是很不易。買的人總是再三找借口,不斷砍價,甚至是不懂裝懂的攔腰砍價。原本就沒有多少利潤,砍完了還不算,要求包郵,送贈品,要求配全新華藝定位冊等等。收到貨后,不及時確認收貨,硬生生等著系統自動收貨,絲毫不考慮賣家的心情。
再比如臺灣信銷票,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臺幣不值錢,信銷票也不值錢,收藏人少,沒人要,購買的時候認為就是“垃圾票”,幾毛錢一張才對。殊不知,臺灣信銷票中,不乏精品,更不乏價值高的,如四皇圖、故宮珍寶系列,早期臺灣信銷票等,不能一概而論,把臺灣信銷票當成“垃圾票”來對待,充分暴露了少數人收藏中的淺薄、短視、浮躁的心態。還有不少郵友,連CCCP前蘇聯的小型張都不懂,認為不是外郵蓋銷票,對沒有背膠的蓋銷外郵一概認為是“假”的,沒有志號的外郵覺得可疑,令人哭笑不得,郵識尚且缺失到如此地步,還口口聲聲收藏信銷票、蓋銷票、外郵,套用一句時髦的廣告語: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不是所有國家的郵票都向中國郵票那樣是N-1、N-X,也不是所有國家的郵票都向中國郵票那樣有背膠。
香港、澳門信銷票相對于臺灣信銷票而言,收藏人數更少,范圍更窄,交投更困難。港澳臺信銷票同屬于中國信銷票的范疇,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獲得應有的土壤。
目前,信銷票主要是編年信銷票,老紀特、JT越來越少,出售時同樣交易不暢,存在各種各樣的現實困難。很多郵友為了獲得信銷票,不得不采取自寄的模式,或是主動到郵局銷戳,考慮到一個郵局銷戳的怪異和沒意思,要跑很多郵局去銷不同的戳,或者跟全國各地郵友互寄,來換取不同戳記的信銷票,無形中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困難太多,看不到出路,轉讓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多年收藏的信銷票在別人眼中不過是“垃圾”,不但不能增值,連保本都困難,只能賤賣,最終很多信銷票收藏愛好者被迫離開,放棄這個不能升值反倒是賠錢的怪異愛好,轉而收藏全新的大版票、小版票更靠譜一點。
通過信銷票收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不得不說,信銷票收藏的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能堅持下來的基本上都是鐵打的,最堅定的集郵者。
信銷票,真的是昨日黃花,走上了末日窮途了嗎?昔日的繁花似錦真的是一去不復返了嗎?答案?沒有答案!還是交給市場和時間去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