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集郵者統計,我國新郵打折幅度居世界前列,為什么擁有14億人口的集郵大國,會有如此尷尬的局面呢?投資資金的轉移僅僅是表相,真正的根源是我們的新郵管理模式已經嚴重落后了。本來發行一兩千萬套郵票是不多的,紀念幣比郵票的發行量多幾倍,依然高于面值成交,但是新郵票的價格竟然低至面值6-7折,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我們就從個人角度來分析一下:
由于郵票使用受限制。新郵不能在郵政窗口自由使用,受到種種限制,這就使得新郵成了沒有用處的廢紙,不打折才怪呢?
新郵使用受到限制,郵票的面值便成了一個抽象的符號。別看這個符號不能自由使用,但是收藏者卻必須按照這個符號標注的金額來購買。這種不合理性集郵者大都忍了,造假者卻發現了“商機”——高面值和印刷成本之間的巨大利潤。假貨越來越多也和管理層打擊力度不大有關,打假多以放空炮告終,多年來贗品越來越多,引發真品郵票也跟著下跌、打折。如果下決心打擊贗品,贗品怎么會泛濫呢?造假者怎么會如此猖狂呢?
不可忽視地是新郵截留嚴重。每年的生肖郵品,其截留的比例超過50%。截留的貨源導致打折更為嚴重。因為截留的郵票的市場價格高于面值,然后它和冷門郵票搭配出庫,這就間接地讓冷門郵票低于面值流向市場。還有新郵內部結算價格只有面值六折,已經有大戶可以低于面值預訂新郵,這也是導致打折的原因之一。
要想解決上面的問題,也是困難重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么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積累到今天,要想化解其難度可想而知。舉一個例子:如果讓郵票可以自由地在郵局使用,那么就會有大量郵件從民營快遞流向郵政物流。郵政員工都是固定工資,突然增加的工作量必然是怨聲載道,如果給郵政員工加班獎勵也不行,錢從哪來?要知道增加的郵件都是打折郵票來結算,郵局并不能因此獲得更多的利潤,相反會因為郵件太多,反倒增加了成本,這就可能導致郵政癱瘓,這個風險誰也不敢去冒。所以郵票可以自由的使用是任重道遠的,那個能鑒別郵票真偽的設備的問世將會很艱難。
要想解決也不是沒有辦法,與其高面值不能自由使用,倒不如降低面值專門用于收藏。如果將郵票面值全部降低為0.20元或0.50元,會怎樣呢?第一個好處就是贗品大大減少了,甚至消失了;第二個好處是打折票不再增加了;第三個好處是有利于減輕收藏者經濟負擔;第四個好處就是有利于市場投資炒作。唯一的壞處就是:過去通過出售高面值郵票,然后限制郵票使用,所獲得巨大利潤一下子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