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漸行漸遠,伴隨著2018年戊戌狗、拜年、中國剪紙三套郵票的發行,集郵者們又開始不亦悅乎的投入到新的郵票購買、制作首日實寄封活動中。
2017年,共發行郵票31套,小型張5枚,小全張2枚,除了年底的十九大、雄安新區、冬奧會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打折。那么,飽受爭議的2017年郵票,有哪些看點和嚼頭值得集郵者在翻開年冊欣賞的時候能有所感悟呢。
總體而言,2017年郵票設計中不乏設計精美和經典之作,千里江山圖,作為經典傳世名畫作品,發行之處原本寄予厚望,不少噱頭等著炒作,河南鄭州原地首日實寄封在網廳從每人10枚到5枚、再到3枚,每枚35元的發行價還是擋不住集郵者的搶購,只可惜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發行當天跌破發行價,讓購買原地首日實寄封的集郵者全部套牢。
緊隨其后的新郵,一個接著一個,不停的翻起了跟頭,市場價格嚇人。最終,各種因素交錯的情況下,郵總不得不把面值最高,套數最多的錦鯉停止發行。
2017年,要說設計比較精美,具備投資價值的郵票,恐龍、鳳(文物)、喜鵲、中國高速鐵路、中國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外國音樂家(二)等,都是不錯的題材,設計上也是比較用心,奈何市場不給力,統統淪為打折票。目前還在打折票行列,這些票屬于錯殺的,自然消耗量不小,不少集郵者大量購買用來制作首日實寄封、自然實寄封、信銷票、交換互寄使用。伴隨著自然消耗,假以時日,說不定會再次上演第二輪生肖龍、古代科學家的當年先抑后揚的走勢。
設計呆板、粗糙,或者是主題不鮮明的,有兒童游戲(一)、科技創新、張騫、京津冀協同發展、商務印書館、粵劇、滄州鐵獅子和巴肯寺獅子等,沒有根據題材設計出郵票的靈魂,主題不突出,特征不鮮明,缺乏一種過目不忘,一見鐘情的感覺。
這里面,兒童游戲(一)的設計給人一種水彩畫的感覺,完全不像是兒童游戲,有一點小學生上美術課寫生的味道。科技創新、京津冀、商務印書館三套簡單來說就是海報,或者是墻上的招貼畫,跟街頭上隨手散發的廣告區別不大。張騫人物形象不突出,文弱書生,穿著官服的小鮮肉的感覺,娘了些。沒有設計出這個開辟絲綢之路探險者偉岸挺拔、堅韌不屈的形象。粵劇郵票要好好參考和學習梅蘭芳京劇藝術、京劇臉譜、京劇旦角的設計,編年票設計的戲劇系列,呈現出一套不勝一套的感覺,令人失望。
至于滄州鐵獅子和巴肯寺獅子,設計的套數不少,郵政方面最終選用的設計稿,不勝后來公布的未采用稿,建議如果時間允許,條件許可,類似的設計圖稿,最好進行網上征集,由集郵者自己選取最喜歡的設計圖稿,設計者和集郵者皆大歡喜,而不是郵總一家乾綱獨斷,最終發行稿被集郵者吐槽,弄得設計者很受傷,不斷求取心理陰影面積。
看來,JT票的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后來的設計者想要超越,不下大功夫,花大力氣是不容易的。
希望2018年,在減量發行的基礎下,郵總能采取敞開供應的辦法,下決心改變自己延續多年,僵化固執的單獨發行模式,傾聽集郵者的意見和建議,用市場化的手段自然消耗降低庫存,提高郵票的升值價值,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投資者,郵人進入到集郵市場,重新提高郵票的吸引力下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