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至今已走過了不平凡的百年歷史。早在20世紀初,李鐵夫、李叔同、馮百鋼、顏文梁、徐悲鴻、劉海粟等藝術先驅者們,將西方藝術引入本土,并致力于尋求油畫民族化之路。小小方寸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油畫的歷史進程。
50年代,大量油畫被搬上郵票,最著名的當推《開國大典》(紀71)。這幅巨作以它宏大的氣勢、莊嚴的構圖、燦爛的色彩,歌頌了新中國的似錦前程和無限生機。5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也出現大批做出重要成績的油畫家。如以創作《血衣》著名的王式廓,就曾有《參軍》(紀115之四)、《井岡山會師》(紀41之二)等作品錄入方寸。許多油畫家涉獵歷史題材,以特有的深刻而豐富的油畫語言,記錄了中國人民歷盡坎坷、英勇奮斗的崢嶸歲月,如紀36李宗津的《強奪滬定橋》、黃丕顯的《過雪山》、紀41莫樸的《南昌起義》、彥涵的《東渡黃河》、紀74莊子曼的《強渡大渡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過,50年代的油畫郵票,多是單色畫面,雕刻版印制,基本上失去了原油畫色彩絢麗的面貌。60年代載入郵票的著名油畫有:高虹的《決戰前夕》(紀109之一)、何孔德的《毛主席在著作》等。
在"文革"開始后的惡劣環境中,一些為數不多有機會拿起畫筆的畫家,只能利用有限的實踐機會一展才華,盡管他們的作品多少帶有"文革"痕跡。其中有一件代表性作品:湯小銘的《永不休戰》(J.11之二),描繪了坐在病榻上的魯訊半身像,筆觸準確而精練,色彩沉而不悶,在"紅光亮"畫風普遍流行之時,此畫給予人清新之感;還有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文12),曾被樹為"樣板畫"。此畫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油畫創作存世,受到后人關注。
“四人幫”被粉碎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中國油畫掀開新的一頁,郵票設計同樣出現豐富多彩的面貌。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董希文畫室的專業設計家黃里首開先河,80年代初以油畫形式設計的風景郵票T55《西雙版納風光》的面世,一下子引起人們關注。這套郵票以精美的構思、濃郁的色彩,生動再現了西雙版納特有的美麗風光和迷人境界。繼之又有著名油畫家詹建俊創作設計的T.64《石林》,發揮油畫語言自身的表現力,并追求"寫意"畫風,細膩生動地表現了云南石林的詩情畫意。第一次以油畫形式設計人物郵票是J.133M中孫中山先生半身像。80年代中國古典寫實畫風執牛耳者,是中央美院油畫系第一畫室主力教師,爾后擔任中央美院副院長、院長的靳尚誼其造型端莊,手法細膩,表現了革命先驅的崇高精神和偉大人格力量。接著又出現J.138葉劍英肖像畫,是畫風受靳尚誼影響的青年油畫家楊飛云等人的作品。進入90年代,以油畫專門設計郵票屢登方寸。如楊順泰的"宋慶齡"(1993-2),魏楚予、彭彬的"毛澤東"(1993-17)等,姿態生動,手法寫實,魅力獨特。
80年代以后反映到郵票上的大幅中國歷史題材油畫有:J.107之二的《到達陜北》(趙域),1996-29之二《三軍大會師》(蔡亮、張自嶷)和1998-24"三大戰役"中《運籌帷幄》(伊戎生)、《攻克錦州》(伍夢璋、張宏贊、李樹基、廣廷勃)、《決戰淮海》(陳其、趙光濤、陳堅、魏楚予)、《解放北平》(張汝為、鄧家駒、吳長江、沈伊)和《支援前線》(崔開璽)等。當然,具有嚴謹細賦畫風的大畫幅油畫,確具有其它畫種難以相比擬的藝術魅力,但如何考慮畫面取舍和加強印刷效果,至今仍是郵票設計及印刷部門需要繼續解決的課題。
中國油畫在百年歷史中的進步與發展,不僅在新中國郵票上得到充分反映,有些也被搬上外國郵票。例如1999年古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發行的郵票,圖案就是5幅歷史題材油畫:高虹的《秋收起義》、黎冰鴻的《南昌起義》、高泉的《過草地》,陳逸飛、魏景山的《占領總統府》、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朝鮮199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郵票中也有《開國大典》古巴1999年為紀念中國'99世界郵展專門發行《中國當代繪畫》,其中油畫作品有兩幅:靳尚誼的《人體》和陳逸飛的《潯陽遺夢》。
進入2000年,油畫再上郵票,這就是油畫藝術家陳逸飛的"陳云",以陳云不同時期的頭像、半身像為圖案,真實地概括了他的革命一生。陳逸飛以幾近爐火純青的西方傳統技法,融入東方精神,再為方寸藝術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