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有人在討論集郵活動的目的。這是一個好現象。對集郵活動的認識實際上并不統一,有的人強調“文化價值收藏”,認為:要大力推進集郵文化價值收藏。有的人強調要“走商業投機之路”認為:集郵活動只能是“投機投機再投機,不漲不跌沒人氣”。這兩種觀點哪個是對的呢?
說集郵是一種文化價值收藏,這話不錯,但是這是有條件限制的。文化收藏是一種高端的文化修養,是不可能普及的。如果非要讓文化價值收藏成為集郵者人人具備的素質,那就是犯了“左”的錯誤,即:不切實際地美化了人的主觀作用。集郵者來自平民大眾,怎么可能人人具有文化價值收藏的雅興呢?至少現階段是不可能的。普通集郵者就是圖一樂罷了,只有集郵活動普及了,才有可能產生精英來,精英才會有文化收藏的雅興,但這一定是極少數。這個問題必須認清,否則集郵活動難以為繼,難以輝煌。所以說,強調“文化價值收藏”的人是本末倒置了,不重視集郵活動的普及,實際上就是在扼殺集郵活動。比如,曾經的火花、煙標、糧票、糖紙等領域收藏,為什么銷聲匿跡了,很明顯就是因為不漲價,不賺錢,完全依靠所謂的文化價值收藏,最后曲終人散了。
這么說“走商業投機之路”就是正確的了嗎?文交所就是一個現階段典型的例子。其確實對于盤活集郵市場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缺乏規范的管理,導致了弊大于利。文交所興旺時期,參與的人增加了,參與的資金也增加了,但是被坑騙的人也多了起來。文交所成了雙刃劍,一方面盤活了市場,一方面傷害了市場。說到底,強調“走商業投機之路”實際上是一種“右”的錯誤,即:過分依靠客觀條件來主導事物的發展方向。以為:只要有錢賺這個客觀條件存在,自然就會讓集郵活動興旺發達起來。1997年的集郵大潮就是“右”的一次集中體現,當投機者看到有錢賺,一窩蜂地沖進市場,結果并沒有給集郵活動帶來什么良性發展,反而是長達數年的低迷,集郵的人數銳減的傷害。
“左”美化了人的主觀作用,希望讓多數集郵者重視文化收藏價值,這是不現實的;“右”是夸大了客觀,以為有錢賺集郵活動才會大發展!可見,上述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正確的應該是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歷史實踐證明:集郵活動的黃金時期就是80年代初期,文革之后剛剛恢復集郵文化活動的那段日子。那個時候有集郵投資沒?有!有集郵文化收藏沒?有!每次集郵活動都有國家領導人題字,比如:宋慶齡、王震、薄一波等,還有文學巨匠的題詞:矛盾、巴金等。現在的條件比那時候要好得多,人們的經濟條件好了,郵票的設計水平也提高了,思想也更加開放了,人們的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了,理應做的做得更好。
有人說現在沒人寫信,郵票的影響力和使用價值沒有了。其實這是不了解郵政的錯誤觀點。郵政每年的包裹高達數百億件,如果允許貼郵票將是千百億枚的需求啊。郵票是購買的郵政服務的預付憑證,先付款,后服務,這就等于郵政提前占領了物流市場份額,這是國家賦予郵政的優勢,可惜的是郵政卻放棄了這個優勢,還在使用現金結算,不僅不方便,而且還很落后!現在郵局也感到現金結算的不方便,采用了微信支付,這就更加奇怪了。國內的某些物流大集團為了拿到金融結算權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心思,郵政卻輕而易舉的把自己的郵票結算金融權扔了,跑到人家微信上去結算,天底下還真有這樣的事情,你說奇怪不奇怪?
最近中郵集團的部門領導發話了,要開發一款郵票辨偽設備,推進郵票使用,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希望能夠盡快落到實處,這不僅能提升郵政物流的競爭力,還能夠給集郵活動再度輝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