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人員“不集郵”?真的嗎?真的!這不是新鮮事,更不是什么天方夜譚。不奇怪,沒毛病。
為什么郵政人員不集郵?首先要問郵政人員為什么要集郵?集郵是硬性指標嗎?不可否認,當前的郵政人員中,還真有一些貨真價實的集郵者,喜歡集郵,熱愛集郵,但那只是極少數。
郵政人員集郵的,絕大多數集中在集郵業務人員中,從最初從事這個業務到最終喜歡上集郵。很多綜合柜臺和郵政儲蓄的人員,真正發自內心,年復一年堅持訂閱年冊和購買郵票的,只是極少數,還沒有形成氣候和氛圍。
試想一下,如果幾十萬郵政人員全部集郵,每年就內部就需要消耗多少年冊,多少套票,多少紀念郵資封片、普通郵資封片。問題恰恰在于,集郵的郵政人員只占極少數,不集郵的占了絕大多數,絕大多數決定著影響著集郵的發展,極少數無法影響和決定集郵的發展。
為了完成年冊銷售任務,郵政部門給員工內部下達“營銷”任務不是什么秘密,每個人都有一定數額的年冊指標,這些指標還在逐年遞增。面對集藏多元化和郵票印刷品的新定義,這些指標其實是很不好完成的。集郵柜臺的工作人員依靠人脈和資源尚且可以勉強應付,綜合柜臺和郵政儲蓄工作人員,投遞員就不得不依靠發動親朋好友,打一場群策群力的年冊“攻堅戰”來完成任務。
問題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群策群力的效果絕不是依靠親朋好友和求爺爺告奶奶就可以完成的,很多人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或者一次次給前來辦理業務的群眾“推銷”年冊,還是無法完成任務。有的人只好自己暫時“完成”自己的指標,再低價虧本銷售出去。
集郵火爆的年份,完成任務都不是很順利,更何況集郵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更顯得難上加難。有的地方,有的人,為了完成任務,打折、返現等各種郵政三令五申嚴厲禁止的情況時有發生。
這些郵政工作人員對于集郵的心態是很微妙的,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把多余的自己買下來,或送人,或降價出售,排斥的心理往往大于主動收藏的意識。通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年冊銷售難,趨利避害的本能自然是對集郵退避三舍,哪里還有什么閑情逸致去集郵。
更何況,郵政工作人員收入并不是很高,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學、買車還房貸、看病就醫、贍養老人等一大堆瑣碎事應接不暇,養家糊口都是疲于奔命,自然要把錢用在刀刃上,集郵買到的郵品升值緩慢,或是干脆不升值,還貶值,放到家里心里堵得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基本上都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只要完成每年的任務就萬事大吉。
凡此種種,郵政人員不集郵,絲毫不奇怪。絕不是想某些集郵者想的那樣,自己把郵票愛的要命,喜歡的不得了,天真的以為郵政人員都是集郵者,都是活雷鋒,一上來就自然親。殊不知,郵政人員不集郵是常態化,不喜歡集郵是絕對的正常化。
將心比心,生活質量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品味和追求,要保證生活,首先要做到生存,生存下去,才能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工薪階層,考工資過活,每一分錢都是要精打細算的。集郵,也是需要真金白銀的,錢雖然不多,一年一本年冊200多元。問題是,一旦上癮,從一本到追本溯源,向1992年看齊,向1974年看齊,向1949年沖鋒,那就不是簡單的200元錢的事情了。
郵政人員中,還是有不少集郵的,鐵桿的郵迷,堅定的郵迷,各級郵政管理部門的領導不少都發揮余熱,擔任各級集郵協會的領導人,為集郵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郵政部門需要鼓勵和倡導郵政工作人員集郵的大前提下,科學合理的確定發行量,改變郵票發行機制,敞開柜臺渠道供應,更好地服務廣大集郵者,讓集郵發揮真正的作用,這才是確保集郵復興和興旺發展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