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條中國郵政大面積上調國際郵資的新聞刷爆了集郵者的微信圈,引發眾多集郵者們強烈的關注。
郵政作為一個企業,上調郵資費用,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是,法治社會,一切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上調資費,是否召開聽證會,是否提前通過新聞媒體向廣大人民群眾廣而告之。尤其是一次性上調了遠遠超過集郵者預期的資費,這樣急匆匆的漲價,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郵政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因為萬國郵聯結算標準變化,啟用了新的結算標準,所以漲價,并且把漲價的時間定為令人詫異的1月3日,而不是習慣性的1月1日,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漲價的倉促和著急,漲的似乎有點迫不及待,甚至是頗為狼狽,導致很多基層郵政局、郵電所大量的價格公示牌、告示等對應措施和服務公示根本來不及更換。
郵政方面同世界接軌,廣大集郵者舉雙手贊成,給出的理由似乎無懈可擊。問題是,服務跟國際接軌了嗎?理念跟國際接軌了嗎?難怪漲價遭到了廣大集郵者的吐槽和不滿。
漲價從目前來看,沒有召開聽證會的報道和信息,郵政方面很任性,漲價沒商量。漲價的幅度之高,正如有的郵友所說,屬于上一次漲價未漲到位的“報復性”漲價。還有的郵友認為,明年戊戌狗生肖郵票減量了,郵政的銷售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漲國際郵資費用,可以很大程度彌補減量帶來的損失。要知道,目前寄發港澳臺、國際信函的基本上都是集郵者居多,占據了絕對的百分比。如此漲價,自然還是集郵者買單,頗有點堤外損失堤內補的味道。
這中間,廣大集郵者最為擔心的是,郵政方面先從影響面和沖擊力不大的國際郵資開刀,根據集郵者的反映激烈程度,再決定是否上調國內郵資,或者在2018年新郵發行中增大大面值郵票的發行量。這背后,是經濟效益和經濟收入同集郵者實際用郵成本的激烈博弈。
廣大集郵者最擔心的正是先漲國際,再漲國內,采取從小到大,從外到里的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最終國際國內郵資都上漲,集郵者用郵成本無形增大,郵政收入不受任何影響。
最關鍵的是,這次國際郵資的大幅度漲價,涉及到國計民生,在沒有舉行聽證會的前提下,漲價是否合理,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是否批準郵政方面單方面漲價,漲價為什么不能顧及絕大多數集郵者的切身利益,非要用幾倍的價格來漲價,而不是采取小步快跑的辦法,都值得商榷。遺憾的是,郵政方面沒有給出任何答復,任性到了不能再任性的地步。
筆者認為,從第三方的立場客觀公正的來看郵政國際郵資漲價的事情,一分為二,郵政作為企業,有漲價的權利,只是這個權利必須在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必須嚴格依法依規行使,要提前召開聽證會,進行聽證,報國家發改委審核、通過新聞媒體廣而告之,虛心聽取和接受集郵者的意見建議,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等一系列程序,才能調整郵資,不是任性的自己說漲價就漲價。企業不假,首先兩個字是服務,不要把公益企業的服務兩個字丟掉。
另一方面,集郵者們要客觀冷靜對待漲價,依法依規,合理的進行維權,諸如要求郵政方面給予漲價的合理解釋,要求舉行聽證會,向發改委投訴,要求國家有關部門依法介入,要求郵政方面公布運營成本,向新聞媒體反映等合法途徑,充分發揮法律賦予公民的輿論監督權,共同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石。
最后,還是希望郵政方面在保證用郵成本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價格標準,依法依規舉行聽證會,征求和虛心傾聽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建議,把服務國計民生放在第一位,始終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人民兩個字,重千鈞!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