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郵票的發行量始終在變化。以1979年為起點來看,1979-1980是發行量最少的一段時期,套票發行量最少的只有100萬,多的也不過千萬,很多套票集中在150-250萬,小型張更加稀少,只有10-25萬,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非常少的量。正是因為發行量的稀少,才使得這兩年郵票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成為新中國的一個經典時代。
從70年代末文革結束之后,集郵活動開始復蘇,進入80年代快速發展。從大中小學到企業廠礦,再到邊防哨所,幾乎哪里都能找到集郵者。由于社會對郵票的需求量加大,1981年開始了文革后的第一次擴容,首先公布了郵票的實際印量,1981年以前都是計劃印量;其次適當加大了郵票發行量,尤其是小型張發行量,使得郵票的購買難度有所下降;第三題材上更加突出中國傳統文化,摒棄了很多文革時代的選題。1981年發行的紅樓夢小型張首次發行量漲至80萬,和1980年20萬的量相比,漲了4倍,但由于題材不錯,設計優秀,發行量也不算很大,此張依舊贏得了不少的口碑,價格一路飆升。而套票的發行量則由原來的100-150萬的最少量漲到200-300萬,雖然有所增加,但由于基數不大,增加量也在可控范圍之內,1981年依舊價格很高。1982-1983又進入一個調整期,1982年郵票發行量有點過大,導致某些郵票滯銷,1983年又一次略微減少一些發行量,最少量從1982年的300萬降至200萬。而小型張則由1982年的100多萬再次降至80萬。這兩年雖然發行量相差不多,但1983年還是更少一點,所以1983年的價格一直高于1982年,可見發行量的多寡起了關鍵性作用。
1984年開始郵票預定業務在全國普遍開展,這樣無疑對郵票有了更大的需求量。1984年郵票發行量再次增加,最低發行量漲到500萬左右,是1983年的2.5倍。洛杉磯奧運會小型張發行量竟然到了219萬,也是那個時代發行量最大的小型張。畢竟人民收入很低,2元面值的小型張無疑還屬于奢侈品。由于郵票的價格增長迅猛,全國的集郵熱情被點燃了,到了1985年集郵預定業務蓬勃發展,各地都發出了增加預定量的需求,于是郵票發行量再次上漲,套票最低量由1984年的500萬漲到了700多萬,而小型張竟然出現了熊貓張1200萬的天量。雖然總體而言1979-1985發行量一直在增加,但1984年以前發行量不算多,沒有達到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而1985年徹底質變了,由于量太大,首次出現了郵票打折的現象,熊貓小型張爛大街了。很多人發現郵票也不是只賺不賠。
1986年上半年似乎郵政并沒有意識到發行量增大帶來的危害,發行量依舊很大,并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一般套票發行量超過1200萬,單枚票甚至超過5000萬。直到1986年年底,發行量突然下降,12月20日發行的的古代體育郵票,發行量已經降至627萬,而2月1日發行的T108航天郵票的發行量則高達1155萬,只過了10個月,發行量減少了幾乎一半。這也是1987年發行量繼續下降的信號。果不其然,1987年發行量在1986年年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低量運行。套票普遍發行量為650萬左右,最少的中國古代神話僅發行了604萬。小型張的發行量也比1986年下降不少,1986年小型張平均500萬,而1987年降至不到400萬的量。正是由于1987年郵票發行量下降,才使得這一年郵票成為1984年之后JT唯一的經典。
1988年郵市剛剛好一點,郵政又開始增量,套票漲至千萬左右,小型張漲到600萬。由于1987年郵票暴漲,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郵票預定中,市場上預定百套以上的投資者比比皆是。正因為如此,1988年雖然發行量增加了一些,但還不至于價格暴跌。但是緊接著1989年發行量繼續擴大,最低量從1000萬漲到了1500萬,小型張則到了1000萬,很多套票發行量超過2000萬,使得1989年成為八十年代最差的一年。1990-1991年JT票的最后兩年,盡管設計選題有所提高,但發行量依舊不小,結果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最難熬的三年過去了,JT在1989-1991年三年中成為爛尾工程,想當年1974年轟轟烈烈的開局,沒曾想最后卻是令人遺憾的退場。1992年迎來了新的志號,叫做編年票,沒想到1992年的編年票才是真正將中國郵票帶入了無底的深淵,至今依舊沒有緩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