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在各級郵展上,專題展集中大量使用馬爾雷迪郵政用品(簡稱馬爾雷迪)的現象越來越引起關注。從起先的叫好,到后來的微詞,一直到近期,甚至出現詬病。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對馬爾雷迪在專題郵集中的使用,態度如此變化?真的是因為使用太多了,那切合專題的使用又有何不妥?
確實,目前在我國專題郵集中,使用馬爾雷迪的情況十分普遍。無論是在各省或地市級的郵展上,還是在國家級的郵展上,許多專題郵集中都能發現馬爾雷迪的影子。這一方面與馬爾雷迪本身的重要性和地位有關——1840年5月發行,至今已近一百七十年,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由國家郵政發行的郵政用品。大家在自己的郵集中,使用上一件(甚至兩件或更多),不僅想以此提高素材的重要性,同時也延展了素材使用的時間跨度。
另一方面,也與馬爾雷迪上面承載的非常豐富的專題信息有關。據不完全統計,在未考慮背面加印廣告信息的情況下,馬爾雷迪正面圖案信息涉及的專題超過六七十種。從動物到植物,從生活到生產,從天上到地上,從經濟到文化,等等。正是因為馬爾雷迪上面反映了非常豐富的信息,才導致其在專題郵集中的大量使用。所以,專題郵集中馬爾雷迪的大量使用并非不合理,也無所謂錯。除非,馬爾雷迪被使用在一部專題郵集中,卻又不切合這部郵集的專題。
那問題的關鍵在哪里,人們為什么又對馬爾雷迪在專題郵集中的使用產生非議?竊以為,根源不是馬爾雷迪使用錯了,也不在于其大量或說普遍使用,而在于大家對馬爾雷迪評價的認識上存在著誤區,甚至這種帶有誤區的認識影響到對郵集的評審。
客觀地說,我國大多數專題參展者,其郵集中的素材種類還并不豐富,珍罕性也不夠強。這時候,在現代郵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承載著極為豐富信息的馬爾雷迪,似乎是最能被賦予提升郵集水平的素材。一些人錯誤地把普通的馬爾雷迪當作了珍罕品,好像郵集中使用或不使用馬爾雷迪,就決定了郵集整體素材的高低。特別地,由于馬爾雷迪是世界上最早的郵資票品,可能也是許多專題信息最早(第一)的反映,使用了馬爾雷迪,就等于抓住了本專題的“世界第一”。這種認識,不僅影響了一些專題集郵者在素材上的抉擇,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專題郵集的評審,尤其是在較低級別(如地市級)的郵展中。
平心而論,馬爾雷迪應該算一種較好的早期郵品,但普通的馬爾雷迪無論如何也不能稱得上是珍罕品。也許,在某一部專題郵集中,馬爾雷迪可能是其中最好的素材,但使用了一件(或幾件)普通的馬爾雷迪,并不能表明該部郵集素材的整體質量,也不能由此提升郵集素材的整體水平。
筆者以為,大家應該對馬爾雷迪在專題郵集中的使用有一個正確認識。問題不在于是不是馬爾雷迪用得太多,而在于如何對其使用有一個適當的評價。第一,馬爾雷迪是一種較好的專題素材,只所以說較好,如前所述是因其屬早期郵品,在現代郵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第二,普通的馬爾雷迪不是珍罕品,除非是一些特殊的,如首日實寄,試模印樣,特殊郵路,加貼郵票實寄,等等;第三,馬爾雷迪完全可以使用在專題郵集中,只要其使用切合郵集的主題,服從拓展的需要,就不能說不合理,更不能說有錯。
綜上所述,馬爾雷迪在專題郵集中的使用無所謂多少,我們也大可不必對在各級郵展中時常看到的馬爾雷迪提出非議,只要用得切題;但應針對不同郵集中使用馬爾雷迪的具體情況,作出恰當的評價,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順便提一句,本人推崇快樂集郵。無論是素材的收集,還是組集參展,集郵者都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但是,畢竟主觀不能替代客觀。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都要去追逐珍罕的素材,而只是想還對馬爾雷迪在專題郵集中使用的一個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