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抵制新郵的聲音又多了起來,新郵該不該抵制?
集郵產業當前主要矛盾是投資熱情不高與振興文化產業之間的矛盾。應不應該抵制關鍵看新郵能不能帶動郵市投資升溫。
如何提升投資熱情呢?大約有兩種辦法。一個是增加發行量。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從而達到普及的目的;另一種是減少發行量,物稀為貴,從而吸引投資升溫。
然而事實證明:增加發行量是行不通的。因為發行量增加了,使用量不增加,導致供大于求,何來投資熱?況且郵票在郵政使用受到諸多限制,讓人們接觸郵票的機會變小。也許有人說,不對啊,現在誰還寫信?在郵政使用郵票怎么能擴大宣傳呢?其實郵政每年的物流郵件多達上億件,如果全部使用郵票那么將會多大的宣傳啊!然而事實是,郵政普通包裹使用郵票受到限制(親自體驗一下就知道了),快件和特快專遞壓根就不允許使用郵票(某地法院已有案例表明郵政此種做法不違法)。增加發行量行不通,只有減少發行量了,這個可以立竿見影,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實施起來就和降油價似的——慢。不要忽視“慢”的危害,它可以延誤時機,事倍功半。比如,2017年年初就已經開始出現的新郵打折,投資遇冷的問題,為了快速解決這個矛盾,郵政決定使用減量這個立竿見影的辦法,郵政使出了吃奶得勁,用了歷史上最快的速度,決定2018年開始減少四輪狗的發行量——減量的實施需要一年以后!可見其“慢”。這一慢就會導致整個一年郵市陷入低迷,一年以后在實行減量恐怕就會時過境遷,刻舟求劍了。
增加發行量不見效,減少發行量又慢悠悠,所以投資者只好來了個抵制。有人說群眾的抵制是沖動,但這難道都是沖動嗎?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產生沖動的原因?現階段我們是否購買新郵,主要看未來政策的變化:如果減量實行了,現在沒有減量的新郵就會成為垃圾,那么你還會急于購買新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