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郵政推出了“集郵聯名卡”,原本是想遏制不少地區存在的“大戶”預定,通過采取搖號、限量預定、減量發行等各種方式,給廣大集郵者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就在廣大集郵愛好者們翹首以待,眾多投資者滿懷信心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市場用強有力的“熊市”回應了廣大集郵者和投資者。
開年以來,新郵更是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價格一落千丈,打折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連續創造了多個中國集郵史上的“奇跡”,不斷刷新和改寫著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的打折記錄。
面對集郵市場一片慘綠,大量郵商紛紛選擇打折拋售,換回寶貴的資金。集郵者自己預定的郵票和年冊,不斷面對打折貶值的尷尬,大量投資者望而卻步,不斷加劇市場恐慌情緒。
生肖雞大版、小版、贈送版的價格猶如“過山車”,驚險刺激,徹底改寫了生肖郵票穩賺不賠的神話,把大量的追高者深度套牢在高高的山頂,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解套”。
第四輪生肖雞的表現,猶如當年股市中號稱亞洲最賺錢公司的中石油,從上市首日的跌停板到一連N個跌停板,給第四輪生肖郵票投資蒙上了深深的陰影,廣大集郵者、投資者紛紛跪求中國郵政的心理陰影面積,個中滋味恐怕中國郵政心里最清楚。
面對郵市喋喋不休的一片慘綠,“瘋熊”的表現,作為始作俑者的中國郵政也是有苦難言。原本想通過種種措施,擴大業務收入,提振市場信心。沒成想,事與愿違,現如今集郵者口誅筆伐,投資者怨聲載道,郵商義憤填膺,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
“瘋熊”的尷尬局面,中國郵政其實難辭其咎。一是經營理念僵化。全國各個省市的各個集郵柜臺新郵發行首日的限購、限售是常態化,即便是集郵市場當天打折,大量打折,還是我自巋然不動,限購、限售沒商量。新郵發行規定銷售六個月,其實當天就沒有貨了,更不要遑論第二天了。大量的貨源囤積在倉庫,坐等打折貶值。
二是主動放棄陣地。大量的票源集中在省會城市,集郵公司、集郵柜臺手中,囤積在郵商手中,大量出現在集郵市場。反過來,真正最廣大的市場,大量縣級城市郵電所沒有票源,從源頭上人為的自我阻斷銷售,無法降低庫存,造成發行量等于存世量,無法培養后繼人才。
三是產品冊過度開發。大量令集郵者深惡痛絕,甚至是口誅筆伐的各種產品冊充斥其間,除過花里胡哨的包裝,基本上沒有什么價值。集郵者基本上敬而遠之,只能銷售給不懂集郵者外行,一旦知曉真相,反而加劇對集郵的誤解和偏見,短視行為起不到好的效果。
四是漠視市場反應。面對新郵頻頻打折,成為常態化的尷尬和現實。郵政部門不是及時調整思路,迅速減少發行量,敞開供應,降低庫存。反倒是我行我素,集郵者喊破天、投資者虧翻天、郵商罵不停,依舊沒有任何一星半點的救市措施,更不要說有效措施了,任憑“瘋熊”一路狂奔。
中國郵市不同于中國股市,兩者相似但不同。相對于各種法律法規保護和呵護尚且頻頻受傷的中國股市,郵市更容易受傷,更容易受到巨大的創傷,更不容易痊愈。
失去的不僅僅是人心,更是整個市場的崩潰,郵票相對于股票變現能力差,接盤少,一旦無法變現成為理論上帶著面值的“廢紙”的致命弱點,決定了一旦人心散了,最終受到巨大重創的,必將是中國郵政。
1991年的郵市“瘋牛”,最終導致億萬套的發行量,導致中國郵政被迫幾次主動銷毀庫存,導致2003年、2006年主動降低發行量的慘痛教訓,至今令人心悸。
遏制郵市“瘋熊”其實就一句話:保證預訂、留足庫存、敞開供應。試問,難在何處?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