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確定了專題選題前題下,要提高專題郵集的水平主要應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素材。可以說專題郵集的水平如何,素材是關鍵的關鍵。素材就是編組郵集的材料。在專題郵集中就是專題郵品。筆者進行“電話專題”的集郵活動近十年時間,但至今尚未編組郵集參展,就是感到素材上還欠火候。前幾年將各國發行的電話專題郵票大部分收集到后,從郵集容量上來說足可編組出一部郵集了。但凡粗知專題郵集主審的郵友都知道僅靠郵戳、郵資戳及各種郵資標簽等等,它們在郵集中的展示作用影響之好遠勝郵票一籌。除郵票、郵戳外,其他郵品在郵集中體現得越全越好。所謂“全”即各種不同的品種都應盡可能在郵集中恰如其份得到體現。如郵資封、片、簡的作用也好于郵票;各種小本票封皮、郵票邊紙、水印、包裹單。只要是帶有專題信息的任何郵政生產環節產生的郵品,均可納入郵集。納入郵集的郵品品種越多,至少說明郵集創作者的郵識與素材豐富程度。郵品要“全”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就是體現不同的國度上,即應可能盡量收到各個國家發行的專題郵品。
素材重要性的另一個方面是體現在珍罕上。當然,作為郵集的作者總是想化較少的資金辦較我的事,化較少的錢也編組出高質量郵集來。以往世界大展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但對某一部郵集來說,自己與自己比較,總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其中就包括珍罕郵品的不斷充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化費越多,能購入的郵品越多或越珍罕。各種本專題的變體品、組外品及早期珍罕品都是專題集郵愛好者千方百計搜尋的對象。
近年國內郵市頗為活躍,但說穿了只是對中國郵票的大炒作。專題集郵愛好者極難從目前的上海盧工郵市和北京的福麗特郵市中購到所需的專題素材。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收到彭瑾先生寄來的《馭海郵藝》就使國內許多專題集郵愛好者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機會,有了一個不斷補充專題素材的機會。據筆者了解,南京的不少專題集郵愛好者與彭瑾先生有聯系,并從中購到自己所需的專題郵品。專題郵品與一般郵市的郵票不同,后者是批量的,只有價格的高低,早一點晚一點,總是買得到;而專題郵品則不然,有的專題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幾次收到《馭海郵藝》都因不及時聯系,幾款筆者十分想得到的郵品被國內其他同專題郵友捷足先登,頗感惋惜。
二是專題知識。要編組好專題郵集沒有相關的專題知識是不行的。不少專題集郵愛好者因為編組專題郵集而成為某一方面的行家,這也是始料未及的事。沒有專題知識,要編組出一部有章節、有主題、有故事情節的專題郵集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專題集郵愛好者而言,獲取專題知識較為簡捷方法就是看一些本專題的科普讀物。有了豐富的專題知識,才有可能識別哪些郵品 屬于本專題的素材。限于篇幅,在此不展開敘述。
三是編組技巧。編組技巧既體現對專題素材的精巧編排,又體現在郵集作者對專題主題通過各貼片進行展示的效果。之所說,編組郵集也是創作過程,就是指作者對郵集的構成是獨立思考與制作的結果。它與文學作品的創作本質上是一樣的。中學生寫作文時,同一個題目不同的人寫出不同的文章,只要不抄襲,沒有兩篇文章會是一枯的,這其實也算是創作的一種練習。同樣,同一專題,不同的專題集郵愛好者編組出的郵集可能會大相徑庭。所以編組郵集時,對全集的構思、各章節的布局,各種不同郵品的利用及至貼片的制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上述三個方面,在彭瑾先生的《“風”創作札記》中都有精彩體現。這三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相互交叉的。在收集專題素材時,同時進行專題知識的學習,甚至對整個郵集也是一個粗淺的考慮。隨著郵集素材的不斷積累,專題知識的不斷增加,整部郵集的結構也許會逐漸清晰起來。成功的專題集郵愛好者還在于不斷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斷吸取他人的編組經驗,要有敏感的思維。而要做到這點就是多學習,多惴摩各種郵品,多思考。作者:李茂長 出處:《馭海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