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瑾先生主編的《馭海郵藝》每頁頂部都有一句“專題集郵是集郵的未來”宣傳用語。筆者認為這是非常符合實際情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充分說明專題集郵是集郵的未來。
首先,在集郵隊伍中若以編組郵集參展的人數而論,專題集郵愛好者占了絕大多數。’99世界郵展多位年輕的集郵家包括彭瑾、張怡至、徐剛、楊桂松、張愛平等人獲得高獎。預示著,專題集郵具有最強的生命力。任何年輕的集郵愛好者如果沒有祖傳郵品或特別雄厚的資金,要在傳統類、郵政歷史類或郵政用品類在世界大展中獲高獎,可謂難上加難 。但專題集郵卻可以化較少的資金,用知識和技巧在世界大展上獲得很高的榮譽。正是這種原因,吸引了廣大有志于世界郵展中拿獎牌的集郵愛好者。
其次,專題集郵是未來郵展的主流。從世界郵展的11個類別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類別與專題集郵息息相關。我國參展的航天集郵類展品:凌福根《中國航天史--從中國第一枚火箭到中國航天郵件》,其編組方法,仍屬于專題的編組方法。再極限類客文達的《門》和吳剛《哺乳動物》,也以專題集郵的方法對極限素材進行編組。青少年類展品的大多數都是專題郵集。所有這些正規類別,與專題集郵的區別僅僅在于郵集的素材和參展者的年齡不同。其專題知識和編組方法,則與專題集郵一脈相承。中國’99世界郵展中的試驗類即開放類展品,大部分集子,本質上也是專題集郵,開放類郵集,無非在郵集素材上允許不多于50%非郵品。這樣說,并不是混淆郵展中的不同集郵類別,而是說明專題方法在世界郵展中的大趨勢。
第三,專題集郵活動所具有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吸引著未來的集郵愛好者。集郵愛好者對專題的選擇可以是隨心所欲,或結合自己的職業,或只選自己的興趣。郵票設計家并不為集郵愛好者專門設計郵票,但專題集郵愛好者就象探礦者一樣,不斷探索,不斷挖掘,最終獲得閃光的金子。在世界郵展中得高獎的《胡子》、《風》、《夜》、《對稱》等等,難道不都是靠智慧的目光在郵海中發現自己的專題嗎?筆者所選擇的專題是《電話》,盡管至今尚未組集參展,但已從郵品的收集中獲得許多樂趣。組集參展與體育競技不同,體育競技隨著年齡增大而隨時有遭淘汰的可能,而我們集郵者只要是有心人,郵品總是越收集越多,質量也總是越來越高,只要播種,就會有收獲;只要用心,就會有好的收獲。作者:李茂長 出處:《馭海郵藝》